队伍朝东走了半个时辰,终于看到一处矮小城池,一小卒上前打听,这里是梅县。
萧逸听说过此县,此县在瑶光城南大约一百余里,是座小县,城池不大,人口仅有五千。位置靠近南部,众人在黑夜中完全跑错了方向,反而跑得更远。
就算此时往北,再回瑶光,也得三个时辰左右。就算不会遇到乌人游骑,就是无粮无水,之前大半日未进粮米,也坚持不到瑶光。
一夜奔走,大伙嘴唇干裂,喉咙肿痛,腹中空空,故此,众人决定先行投奔梅县,向县令讨些食水,再做打算。
随后,众人走到城下,城池很小,城墙也就是两丈高,城门紧闭,城墙上站着几名小卒。
“城下是哪路军士?来自何处?意欲何为?”城上一小卒问了一连串问题。
管屯长诚恳道:“我等本是芜县将士,奉大将军令从瑶光城出发,支援关碾,途中队伍被乌人击溃,我等与队伍失散,夜里不辨方向,来到贵县,恳求兄弟打开城门,让我等休整一番。”
“兄弟稍等。”那小卒也比较客气,不一会儿,一名小军官来了,身子探出墙外。
“兄弟们,大将军令,关碾援军残部,可就近城池休整,为防细作,大伙儿需摘掉头盔,并报上自己籍贯、所属军队、职位、相关印信。”这小将官说道。
众人亦十分理解,摘掉头盔,是因为乌人喜爱把两鬓头发剃掉,发型、发饰亦和曌人区别甚大。
报上籍贯、所属,亦是进一步确定身份,从相应籍贯上亦能听出相应地域方言是否相符。
公孙老将军连夜召集众将议事,便是为这次关碾失守、援军被击破之事来做些补救。
瑶光城全城戒严,公孙擎把城池留给瑶光将军镇守,自己亲率五千骑兵,去接应溃军,驱赶各路前来追杀的乌人。
周围其余各城,均派人下令严防死守,紧闭城门,如遇袭,死守待援。如遇溃军来投,严格核实身份,方可放人入城。
众人核实身份后,便入了城,一小卒把众人安排到城墙附近的一处院落休息,虽说破旧,但院落很大,房屋颇多。足够众人遮风挡雨。
管屯长是众人中军职最高之人,便被小卒唤走,去见镇守此城的军官去了。
不一会儿,有小卒送来一些饼子与清水,众人纷纷谢过,贪婪得大口大口吞咽起来。
小半个时辰后,管屯长回来了,告知梅县现状,梅县是小县,亦比较贫困。故此守军也就三百,正规军仅两百人,剩余百人还是团练,守备十分薄弱。
镇守军官姓颜,颜城守希望我等暂驻梅县,帮助梅县抵御可能来犯的乌人,待大将军清除瑶光附近的乌人骑兵后,或是大将军相召,我等再回瑶光。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应对。
管屯长看向文莺,觉得自己麾下这队率颇有智谋,便问道:“文兄弟,你说我等该不该答应?”
文莺略一思虑,回道:“管大哥,兄弟认为可答应颜城守所托,如今城外,并不安全,乌人游骑随时可能出现,我等这四十来残兵,绝挡不住骑兵冲击,还是先行助梅县防守,也有处安身之所,再等待大将军消息。”
管屯长听罢,又看了看其他众人,众人无一人反对,那便如此决定,协助梅县守卫。梅县为管屯长这四十来人提供给养。
此县县令闻言大喜,竟亲自带着酒水来犒劳文莺众人,双方各自欢喜。
此刻的公孙擎,亲率骑军击溃了数路乌人游骑,那驰援的三校尉,刘、高二位校尉皆成功突围,被公孙擎接应下来,而李校尉被乌人阵斩。
五千步卒皆被打散,半数在野外阵亡,损失惨重。其余诸部,仅被公孙擎接应到了千人,剩余人等皆已失散各处,生死不知。
而图赫尔,分出万余骑兵与西部的公孙衍与孟凡固周旋,两万骑占了关碾这块肥肉。自己亲率两万骑向公孙擎进发,企图一举消灭这位边关重将。
而剩余的五千骑兵,则分出数股,抢掠各村县钱粮,并切断了数座城池联系的道路。
而就在文莺等人投奔梅县的第二日,一支四百人的乌人骑兵来到了梅县附近,盯上了这座五千百姓的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