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刘晓希家的玉米、红薯、花生...都该收获了。
除了玉米稍微种得多一些外,红薯、花生都只种了一小块地。
可即便如此,一家人也是忙了几天才全收回家。
现代时空,刘晓希家在农忙,其他朝代的人们也在忙着秋收。
今年祖辈们的秋收任务还是很重的。
从后世来的种子,从种下的那天起,就被大家伙盼着了,如今是能彻底检验成果的时候,老祖宗们半点马虎不得。
从先秦一直到民国,从朝廷到民间,都在忙着抢收。
很多在外的走卒贩夫,家里有地的,也赶紧归家来一起忙活。
趁着天气好,粮食要早点收回家,免得误了秋收。
地里的农人们,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全家老小一起出动,就没有一个闲人。
孩童们年纪小,干不来体力活,大人们就让这些娃娃去摘辣椒,红彤彤的辣椒总是容易摘的。
隔壁的地里,扎着冲天炮的小娃大声的提醒小伙伴,“狗蛋,你小心点,别用摘辣椒的手揉眼睛,会痛。”
狗蛋背着小背篓,双手不停的将辣椒从枝头摘下,他远远看了栓子一眼,回答,“栓子,你们家辣椒真多啊,肯定要摘好久。”
栓子说,“那不碍事,我爹说了,等辣椒摘完,就带我去县里买糖人。”
另一片地里的小孩也骄傲的说,“我爹说,以后多种粮食,卖了钱送我去念书...”
......
姑娘、半大少年们就忙着去掰玉米,金灿灿的玉米一筐又一筐送回家,院子里堆的满满当当,霎是喜人。
看着这么多粮食,没人喊累。
“晚上让娘做玉米饼吃。”
“做玉米碴子粥也不错,暖胃。”
……
壮劳力的长辈们则是去红薯地里刨红薯,不光要费点劲儿,还有挖红薯技巧,不然一锄头下去挖坏了。
种得有小麦、水稻的人家,任务量就更多了。
当然,也有人家是打算一种一种的收回家来。
年纪大的老人们,要么就在家做饭,要么帮忙去地里送送水什么的,脸上都泛着笑意。
“娃们,来来,都喝点水歇歇,水里加了糖哩,甜甜嘴。”
“太爷,你赶紧歇歇,咱不累。”
“对,爹啊,现在是趁着天气好,粮食收回家才能放心。”
“诶,阿爷,你让阿奶中午别忙着做饷饭了,我们一会儿在地里烧堆火,烧红薯吃,就不来回耽误事儿。”
“行行行,那我让老婆子煮面条,晚上吃点营养的...”
......
总之啊,这一刻,没一个人是闲的住的。
里正、村长们早早就拿纸笔等着了,就等家家户户的粮食收上来,登记产量上报官府。
在靠近县城的村子,县太爷也坐不住,带着衙役们就出城巡视秋收了。
刚被分配到地方上当县令的青年,还亲自下地去忙了一番,泥巴弄脏了裤角也不在意。
“这后世的种子真好,今年,百姓们能吃饱饭了吧。”
陪同的里正恭敬的回答,“是,有了那么多粮食,家家户户都能过个好年了,吃一年也没问题。”
“大丰收啊,老朽活了半辈子,第一次见到亩产千斤的场面。”
族长说着说着,情到深处不免激动落泪。
......
历朝历代的农官们,也纷纷带着任务在试验地打转。
当一亩亩玉米、红薯被收上来,大家嘴角的笑就没落下过。
扶苏是代表他父皇来负责秋收事宜。
这段时间一直在试验地查看情况,直到钦天监选了一个好天气,这才开始秋收。
随着一亩地的红薯全部收获上来,当称重的小吏报出最终数字,现场一阵阵惊呼声响起。
有官员当场还不敢相信的捏了把大腿,“一亩地竟然能产五千多斤,真不是做梦吧。”
最后又重新称重了两遍,数量没错。
同时,其他地里的红薯也都收上来称重,数量并没有多大差距。
这下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大司农拿起一个红薯,小心翼翼的摸着,又哭又笑,“红薯真是个好东西啊,产量那么高...”
官员们都笑容满面,“今年,黔首们家家户户都种了很多,不会饿肚子了。”
“我家庄子里也种了,等回去就安排人收红薯。”
“红薯的产量都那么高,玉米又能达到多少啊?”
......
扶苏对这个结果也很惊喜,已经迫不及待要去看看玉米的产量了。
“这里就留一部分人,其他人随我去玉米地吧。”
陈平跟在旁边,傻笑比划,“竟然那么多,想来我家的红薯也不少。”
刘季颔首,他爹和二哥在老家,想来也正忙着收红薯吧。
他还真猜错了,千里外的沛县,刘太公闲不住,跟着儿子下地掰玉米。
每掰下一个玉米,个大又饱满,让他乐得笑开了花。
“这个长得好,饱满的哟,明年咱多种点儿。”
刘仲听着这话,高兴的直点头,头一次看这么多粮食,他肯定多种点。
“爹,咱到时候是不是给三弟、四弟送些去?”
刘太公笑呵呵的说,“是要送些去,这都是家里种的,你弟弟他们在咸阳,干什么都费钱。”
像明清原本就有玉米红薯传入的时空,百姓们有了后世的种子后,就没种原来的种子了。
如今等收获来临,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来,产量简直是天壤之别。
老妇人看着堆满了地窖的红薯,激动的嘴角颤动,“老头子,咱以后就用这留种吧,啊,种后世的种子,咱家才能吃饱饭。”
大儿子也手舞足蹈的说,“咱家今年挑点饱满的种子,明年种下指定也好。”
......
这样的事发生在不少人家。
有了这次的收获,就连宫里的君王们在得到各地上报的产量后,也下了旨意,要求百姓们以后都种新种子。
—
等粮食收回来后,还得晾晒,只有晒掉水分,才容易保存。
有经验的老农们,看天色提醒众人,“得抓紧时间,过几日瞧着要下雨了。”
百姓们是半点不敢休息。
历朝历代,家家户户的院子里,一家人整整齐齐的坐在小马扎上,要不坐在地上,都忙着剥玉米粒。
是的,这玉米粒还得剥下来,不然很占位置。
只是啊这活并不轻巧。
时间久了,不光是手痛,人也难受。
没看不少孩子剥到最后实在受不了了,眼泪汪汪的。
不过想到这都是粮食,再累也得干,总比以前又累又吃不饱强。
“还是后世好啊,有专门的玉米脱粒机,一会儿功夫就搞完了。”
大娘手里忙不停,抬头看向光幕,瞧见刘晓希家的脱粒机很羡慕。
别看机器的个头不大,但就这么一会儿功夫,机器就把几千斤玉米脱成了粒。
各朝代羡慕的人不少,比起人工,后世的机器简直是神速。
古人们也不是没人想买一台使使,包括什么犁土机、除草机什么的,但这玩意儿都需要用电和汽油,目前不管是电力还是汽油,都比较难为祖宗们。
所以还得依靠人工才行。
就连杜甫一家都如此。
李白来的正是时候,正好来体验了一把剥玉米粒的艰辛。
请人帮忙,暂时是请不到的,村里人家家户户都忙着。
灶房的火堆里,正捂着几个红薯。
杜崇文、杜崇武兄弟俩个,最近红薯收获后,就迷上了烤红薯吃。
烤好的红薯香甜软糯,非常受小孩子欢迎。
对古代很少有机会吃甜食的普通人家孩子,是非常喜欢的食物。
李伯禽年纪大了,和他爹一起,都在帮忙搓苞米。
李白此刻也不拘小节,挽起衣袖干活。
灵感一来,还现场做起诗来。
“子美,来来来,我们来作诗。”
杜甫老大过意不去了,“太白兄先。”
谁能想到偶像来家里,竟然是跟着干活呢。
李白沉思了会儿,“那我们就以秋收为题如何?”
“可。”
......
这一忙,又花费了好些日子。
刘晓希家一样忙。
虽然地里的玉米、红薯都收了,但地里的猕猴桃也成熟了,果实一个个挂满了枝头,也需要进行采摘才行。
采摘猕猴桃,工程量不小,加上后山的鸡和新厂的建设都需要人,请人都不容易。
更何况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猕猴桃。
没办法,一家人又连续忙了好几天,忙得晕头转向才把猕猴桃都摘了回来。
今年,刘晓希就不打算卖了,直接请系统送去给先辈们吃。
村里家家户户种的猕猴桃,也被刘晓希包圆了。
以批发给朋友的理由,全部送去了各时空。
对于战士们来说,在前线很难吃到水果,这些猕猴桃,怎么也能补充点维生素。
在民国各大根据地,同样在为秋收忙。
战士们种的地,平时也是精心伺候的,产量也很可观。
只是既要秋收,又要训练,战士们还是很辛苦的。
—
现代时空
就这样连续忙了半个月,刘晓希才闲下来。
听着村里婶婶大娘要给她介绍对象,实在头疼的刘晓希,干脆背着背篓,拉着黄诗琪去山里捡板栗。
至于这些热情的婶子,就交给刘妈妈应付吧。
黄诗琪是前两天来家里的,她来看看养鸡厂的建设,以后要在这里工作,她提前来看看,当然最主要的是刘晓希让她来家里玩。
去往板栗林的路上,黄诗琪笑得就没停下来过。
刘晓希无奈的翻白眼,“有什么好笑的,我就不信你在家没被催婚。”
一说到这个,黄诗琪撇撇嘴,“怎么可能,不过我家那头的亲戚,还有很多表哥表姐都有没结婚的,我不怕。”
“话说,我还是第一次进山,你认识路不?别到时候我们迷失在山里了。”
黄诗琪有些忧心,主要是不太相信自己好友这路痴属性,加上她也不认识路。
刘晓希白了她一眼,“怎么可能不认路,又不是进深山。”
她指了指前方,“看看,前面就到了。”
黄诗琪看着脚下的油柏路,又看了看远处几百米开外的板栗林,惊讶道:“竟然就在马路边啊,我还以为要爬很远的山。”
刘晓希解释道:“这片板栗林是十几年前一个老板种的,人家种来卖钱,自然不会离公路太远。
只是好几年前这个老板离开了,但板栗林就留下了,没了主人,倒是方便了附近的村民们,想吃都能来捡回家。”
黄诗琪撑着下巴,“原来如此,我以前听说野山最好不要去,很危险。”
“是啊,山里有各种小动物,生态好了,动物更多了。”
刘晓希嘴里边附和着,边走前面带路,“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大山、和山里生长了几百年的植物来说,人类就是养料,一旦走不出去,就会被困死在里面。”
黄诗琪有些怕怕的拍拍心口,“这话还挺有道理,所以要敬畏自然,一直不喜欢那句‘区区xx山拿捏’,山用厚德载物接纳了你,你根本拿捏不了任何东西。”
刘晓希拍了拍好友的肩膀,“你说的没错,人在大自然面前什么都不是,山川河流存在千百万年,人类何其渺小,更何况是名山大川。”
刘晓希想了想还提醒道:“下午四点以后就别进山了,阴气会重,哪怕是市区的山,也尽量不要去,偏僻的地方都不好。”
“放心吧,我惜命着呢...”
......
听着两人的聊天,各时空也有不少人同意这话的。
不少朝代,都有帝王去泰山封禅,作为古代封禅圣地,被尊为五岳之首,谁又敢轻易说一句‘小小x山拿捏’?
当听到后世竟然有人会这么说的时候,老祖宗们还真是惊讶到了,无知者无畏,不过好在不是所有人都如此。
不少长辈还提醒家里晚辈,就怕有人不懂事,说一些不好的话。
在刘晓希她们忙着聊天捡栗子的时候,古代忙完地里活计的人们,也在组织人进山。
一些村子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秋猎时间,该打猎了。
正好一个秋收,很多人都累得脱一层皮,打点肉回家补补,加上过年也要吃的。
进山还需要找经验丰富的猎户们充当领头人,毕竟他们时代的山比后世的山还危险,野兽更多,瘴气更重,一旦困死在山里,就真成动植物的养料了。
女人孩子们不参与打猎,她们一般就是在附近的山里转转,采摘些野果子什么的。
虽然野柿子、野山楂、松果这些玩意儿,味道比不上后世千百年人工选育的,但聊胜于无。
从小在山里长大的孩子们,爬树那是相当熟练,一眨眼的功夫就窜到树上了。
姑娘们还能摘点蘑菇回去,也算是给家里添个菜。
而且这些蘑菇还能在小光幕上换到不低的价钱,虽然不知道蘑菇为什么可以卖那么贵,但对村人们,却增加了收入。
松子也很值钱,看后世卖的价格就知道这玩意儿好吃又金贵。
历代生活在沿海的人,倒是不用上山,但渔民们忙着出海。
海鲜在系统这里也能卖上价,系统呢,又能把这些东西转手卖给其他统子,总归都不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