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面部队的迅猛推进和海上封锁的形成,联军地面部队开始出现大规模、有组织的溃退。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主力倾巢而出,在空中预警体系的精确引导下,对溃逃之敌实施了一场高效、残酷的空中遮断作战,将撤退路线变成了死亡走廊。
______
场景一:溃退的洪流
时间: “龙啸”攻势发起后约36小时。
地点: 台岛中部至西南部的几条主要公路干线。
景象: 联军长长的车队(包括坦克、步战车、卡车、甚至民用车辆)堵塞在道路上,缓慢蠕动。士兵丢弃重装备,争相爬上任何能移动的车辆,恐慌情绪蔓延。指挥系统基本瘫痪。
场景二:天空的猎杀者
指挥中枢: 空警-500预警机在战场后方高空盘旋,其强大的雷达如同天眼,将地面溃逃车队的规模、路线、速度尽收眼底,并实时分发给待命的攻击机群。
猎杀梯队:
第一波(高空清扫): 歼-16机群携带精确制导炸弹(如雷霆-2激光制导炸弹、Ft系列卫星制导炸弹)和空地导弹(如Kd-88),从中高空俯冲而下,优先打击车队中价值最高的目标——m1A2坦克、防空车、指挥车。巨大的爆炸声在车队中接连响起,被直接命中的坦克炮塔被掀飞,卡车被炸成零件状态。
第二波(低空收割): 歼-10c机群携带火箭弹和机炮,进行低空掠袭。飞行员们沿着公路线飞行,用30毫米机炮扫射试图逃离车辆的士兵,用火箭弹覆盖车辆密集区域。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第三波(持续绞杀): 武装直升机(武直-10)和攻击-11隐身无人机负责“查漏补缺”。武直-10在低空灵活盘旋,用反坦克导弹点名零星抵抗的装甲车;攻击-11则长时间在战场上空徘徊,发现任何集结迹象或移动目标,即俯冲投下小型精确弹药。
场景三:死亡走廊
绝望的挣扎: 一些联军士兵试图用便携式防空导弹(如“毒刺”)还击,但立刻招致更猛烈的打击,整个区域被火力覆盖。有的车辆试图离开公路,驶入田野或树林,但大多陷入泥沼或被无人机追踪摧毁。
心理崩溃: 持续的空中打击带来的不仅是物理毁灭,更是极致的心理折磨。幸存者躲在残骸下,听着头顶不断传来的引擎呼啸和爆炸声,精神濒临崩溃。许多人放弃抵抗,选择向空中发射信号弹或举起白旗投降。
后勤节点摧毁: 空中遮断不仅针对行进纵队,也延伸至敌后方试图建立的临时补给点、渡口和直升机起降场。几处刚搭建起来的野战加油站被精确炸弹化为火海,彻底断绝了溃军获得补给的希望。
场景四:体系的力量
无缝协同: 整个遮断行动体现了高效的体系作战能力。前方侦察兵、无人机将实时目标信息传回;预警机进行战场管理和分配;不同机型根据特性分工协作;地面部队则趁机加速推进,收拢包围圈。
精确与高效: 与传统的面积轰炸不同,此次遮断强调精确打击。飞行员们通过数据链接收的目标信息往往包含图像和坐标,确保最大限度摧毁装备、杀伤有生力量,同时尽量减少对无关区域的破坏。
章节结尾:
黄昏时分,一条长达数十公里的公路干线已化为一片狼藉的钢铁坟墓。燃烧的车辆残骸冒着黑烟,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焦糊味。零星响起的枪声,是地面部队在清剿残敌、接收俘虏。
一架完成任务的歼-16返航,飞行员透过座舱盖俯瞰下方这片由他参与制造的“死亡天幕”,无线电里传来指挥员的声音:“干得漂亮,返航补给,准备下一波次任务。”
飞行员的脸上没有喜悦,只有完成任务后的疲惫与冷静。他深知,这场残酷的空中屠杀,加速了敌人的崩溃,也意味着陆上兄弟部队将能更早迎来胜利,减少伤亡。天空,在这一刻成为了决定地面胜负的终极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