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水面舰艇对决失利后,联军试图动用战略打击力量挽回颓势
地点: 中国沿海纵深空域;西太平洋上空
背景:
当常规海空力量难以取得突破时,联军的目光投向了其最具威慑力的战略资产——隐身战略轰炸机。同时,中国空军的远程打击力量也蓄势待发,准备对敌纵深目标实施报复性反击。一场关乎战略纵深的攻防战,在肉眼难及的高空与远海激烈上演。
______
场景一:幽灵来袭
午夜时分,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假设已部分修复)。两架外形如同飞翼、通体漆黑的b-2“幽灵”隐身战略轰炸机(若b-21已服役,则替换为b-21),在夜幕掩护下悄然滑入跑道。它们的目标,是中国东南沿海某处疑似加固的地下指挥中心。轰炸机将采用高-低-高剖面,先在高空飞行以节省燃油,接近目标区域前下降至超低空,利用复杂地形和自身极低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进行突防,计划使用精确制导钻地弹实施打击。
几乎同时,中国西北某处,数个加固机库的大门缓缓打开。数架经过深度改进的轰-6K\/N“战神”轰炸机,在歼击机护航下,也开始依次起飞。它们的机翼下,挂载着令人望而生畏的长剑-20(cJ-20)空射巡航导弹,目标直指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的剩余设施和后勤补给中心。
场景二:天网捕“幽灵”
b-2\/b-21的突防行动,从一开始就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其隐身性能极佳,但中国经过多年建设,已构建起一个集天基(卫星)、空基(预警机、无侦-8)、地面(米波\/量子雷达等反隐身雷达网络)于一体的综合预警探测体系。
当b-2机群还在太平洋上空高空飞行时,其微弱的红外和电磁信号已被天基红外预警卫星捕捉到异常。情报迅速传至战区联合防空指挥部。
“发现可疑高空高速目标,航向正西,疑似隐身轰炸机!”
“启动反隐身雷达阵列!空警-500前出,重点监控相关空域!命令值班歼-20部队,前出查证拦截!”
沿海某机场,两架待命的歼-20隐身战斗机接到命令后,打开加力燃烧室,如利箭般刺入夜空。它们依靠数据链,接收着来自地面反隐身雷达和空警-500预警机融合后的战场态势信息,静默接敌。
在距离海岸线约400公里处,歼-20的长机飞行员在综合光电系统(EotS)的辅助下,率先捕捉到了两个极其微小的热源信号。
“发现目标,确认是b-2(或b-21)!高度,速度0.8马赫。”
“请求攻击授权!”
“授权攻击!使用pL-15!”
两架歼-20迅速占据有利攻击阵位,在静默中锁定目标,随即发射了pL-15远程空对空导弹。导弹在数据链的中段制导下,高速扑向目标。
b-2的机组成员也收到了导弹来袭告警,大吃一惊。他们立即释放干扰箔条和红外诱饵弹,并采取剧烈的规避机动。一枚pL-15被成功诱偏,但另一枚在近炸引信的作用下,在b-2附近爆炸,破片严重损伤了其左侧机翼和部分隐身涂层,导致其燃油泄漏,航电系统也受到干扰。
受伤的b-2被迫放弃任务,艰难地调转航向,试图返回基地。另一架b-2则加速脱离。歼-20机组由于油量限制,并未深追,而是将目标信息传递给后续的防空部队。
当那架受伤的b-2试图贴着海面超低空逃离时,却闯入了沿海密集的地面防空火力网。一个红旗-9bE防空导弹营的雷达在较近距离上捕捉到了这个“显形”的目标。
“锁定目标!发射!”
两枚红旗-9bE导弹腾空而起,精准地将这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隐身轰炸机击落于大海之上。机组人员弹射逃生,但轰炸机彻底毁灭。这是隐身轰炸机首次在实战中被击落,对联军战略空军造成了沉重心理打击。
场景三:“战神”的怒吼
与此同时,中国的轰-6K\/N机群在歼-16和电子战飞机的护航下,安全飞抵预定发射阵位。
“目标数据装定完毕!”
“发射!”
机翼下,一枚枚长剑-20巡航导弹点火脱离,展开弹翼,以亚音速低空飞行方式, 秘密地向数千公里外的关岛飞去。它们将利用地形匹配和卫星导航,长途奔袭,规避沿途的防空系统,对敌后方核心基地实施精确打击。
数小时后,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再次响起刺耳的警报。尽管“爱国者”和“萨德”系统奋力拦截,仍有多枚长剑-20突破防御,准确命中了跑道、机库和油料库,引发冲天大火和剧烈爆炸,进一步瘫痪了该基地的作战能力。
结局:
这场战略轰炸机的攻防对决,以中国防空体系的胜利和远程反击的成功而告终。联军依赖的隐身突防神话被打破,其战略纵深也首次遭到了中国空军的实质性打击。此战不仅削弱了联军的远程打击能力,更极大地鼓舞了中方士气,并向世界清晰表明:中国具备强大的区域拒止和战略反击能力,任何企图对中国本土发动战略空袭的行动都将面临极高风险,并招致致命的报复。战略平衡的天平,进一步向中国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