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第一个周六,天才蒙蒙亮,大地还笼罩在一片静谧的薄雾中。张陆桉和黄亦玫已经地起床了。初夏的晨风带着荷塘的湿润气息,从半开的车窗钻进来。
再检查一下礼物带了没?黄亦玫一边系安全带一边问,声音里还带着刚醒的慵懒,眼神却已经清亮亮的,满是期待。
都在后备箱了。张陆桉发动车子,看了眼后座上精心包装的礼盒——给黄教授的新茶,给黄母的丝巾,还有给白晓荷准备的一份小惊喜。
车子缓缓驶出小区,穿过尚未完全苏醒的街道。这个时间点的北京,褪去了平日的喧嚣,显露出难得一见的宁静模样。路旁的国槐开着细碎的黄花,偶尔有早起的老人提着鸟笼慢悠悠地走过。
你说,晓荷姐现在是不是也起床了?黄亦玫望着窗外,忽然笑道,我猜她肯定在纠结穿哪件衣服。
张陆桉也笑了:说不定振华哥也是。昨晚他给我发信息,问穿衬衫好不好。
黄亦玫想象着兄长紧张的样子,忍不住笑出声来:真难得见到哥这样。
车子驶入清华园,参天的古木在晨光中投下长长的影子。荷塘里的荷花已经开了大半,粉白的花瓣上还挂着露珠。暑假的校园格外宁静,只有几个早起的学生在晨跑。
黄家的家属院在青砖灰瓦中,透着岁月的沉淀。
爸,妈,我们来了!黄亦玫推开虚掩的院门,声音清脆得像清晨的鸟鸣。
黄母系着碎花围裙,正站在灶台前忙碌。见到女儿女婿,她擦擦手迎出来:怎么这么早?不是说好十点来就行?
我们来帮忙嘛。黄亦玫熟门熟路地走进厨房,接过母亲手里的锅铲,好香啊,是在炖鸡汤?
一大早去市场买的老母鸡,黄母说着,又转向张陆桉,陆桉,你去书房看看你爸。他从六点就在那儿踱步了,说是要找本书,我看他就是紧张。
张陆桉会意地点头,走向书房。
书房里,黄教授果然在书架前踱步。晨光透过窗棂,在他花白的头发上跳跃。他今天穿了件崭新的浅灰色衬衫,连最上面的扣子都扣得一丝不苟。
张陆桉轻声唤道。
黄教授转过身,推了推眼镜:哦,陆桉来了啊。他手里拿着一本《营造法式》,显然是随手抽出来的。
需要我帮您找什么书吗?张陆桉体贴地问。
不用不用,黄教授把书放回原处,轻咳一声,就是随便看看。你妈准备得怎么样了?
正在炖汤呢,张陆桉笑道,做了很多菜。
黄教授点点头,踱到窗前。院子里,那株老枣树结满了青涩的果实,在晨光中泛着细碎的光。
这个白晓荷......黄教授欲言又止。
晓荷人很好,张陆桉温声道,性格开朗,待人真诚,和哥很般配。
黄教授了一声,没再说什么,但紧绷的嘴角微微松弛了些。
厨房里,黄亦玫正帮母亲准备配菜。料理台上已经摆满了各色食材:新鲜的鲈鱼还在水盆里游动,嫩绿的菜心洗得水灵灵的,排骨已经焯好水,等着下锅红烧。
妈,您这是要做满汉全席啊?黄亦玫看着琳琅满目的食材,忍不住打趣。
第一次来家里吃饭,总要丰盛些。黄母手下不停,熟练地将鸡肉切块,你哥这么多年第一次带女朋友回来,可不能怠慢了。
晓荷姐人特别好相处,您别太紧张。黄亦玫一边剥蒜一边安慰母亲。
我不是紧张,黄母往锅里下入葱姜爆香,是高兴。你哥都三十好几了,总算遇到合适的人了。
黄亦玫看着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背影,忽然有些鼻酸。这些年,父母为兄长的婚事没少操心,如今总算可以放下心来了。
上午九点,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就绪。餐桌铺上了崭新的浅蓝色桌布,餐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厨房里,最后一道清蒸鲈鱼刚刚出锅,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黄教授终于从书房出来,在房子里踱步,时不时整理一下本就很平整的衣领。黄母则不停地调整着餐桌上的摆设,把每道菜都摆到最佳位置。
来了来了!一直在门口张望的黄亦玫突然压低声音喊道,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楼道里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门口。
黄振华率先走进来,今天他穿了件浅蓝色的衬衫,熨烫得笔挺,显得格外精神。跟在他身后的白晓荷,则是一身淡雅的米白色连衣裙,裙摆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摇曳。她手里捧着精美的礼盒,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但微微泛红的耳根泄露了她的紧张。
爸,妈,黄振华的声音比平时轻快,这是晓荷。
叔叔阿姨好,白晓荷微微躬身,将礼盒递上,一点心意,不成敬意。
黄母亲切地拉住她的手:来就来了,还带什么东西。快进来坐,外面热。
黄教授也露出温和的笑容:路上辛苦了吧?快进屋歇歇。
黄亦玫适时地走上前,自然地挽住白晓荷的手臂:晓荷姐,你今天这身裙子真好看,显得特别温婉。
这个亲昵的举动让白晓荷明显放松了些,她回以微笑:亦玫你今天的气色也很好。
张陆桉接过黄振华手中的其他礼物,兄弟俩交换了一个默契的眼神。
众人移步客厅。黄家的客厅保持着传统学者的雅致,满墙的书架,几幅水墨字画,处处透着书香门第的底蕴。白晓荷悄悄打量着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家,眼中流露出真诚的欣赏。
听振华说,您是历史系的教授?白晓荷礼貌地向黄教授询问。
退休好些年了,黄教授笑道,现在就在家看看书,偶尔带带研究生。
黄母端来冰镇的酸梅汤:晓荷,听振华说你在读博?
是的阿姨,白晓荷双手接过玻璃杯。
聊了一会儿,黄亦玫提议:咱们先吃饭吧?菜都要凉了。
众人移步客厅。初夏的阳光透过枣树的枝叶,在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精心准备的菜肴摆满了整张桌子:清蒸鲈鱼、红烧排骨、白灼菜心、桂花糯米藕......色香味俱全。
这么多菜,白晓荷惊讶地睁大眼睛,阿姨您太费心了。
不费心,不费心,黄母笑着为她布菜,也不知道合不合你的口味。听振华说你不吃香菜,这些菜都没放。
这个细心的安排让白晓荷十分感动:谢谢阿姨,您太体贴了。
用餐时,气氛渐渐活跃起来。黄亦玫不时说些兄妹间的趣事逗大家开心,张陆桉则适时地补充些轻松的话题。黄振华虽然话不多,但始终关注着白晓荷,偶尔为她夹菜,动作自然体贴。
这道红烧排骨是妈的拿手菜,黄亦玫对白晓荷说,我和哥从小吃到大。
白晓荷尝了一口,由衷赞叹:真的很好吃,肉质酥烂,入口即化。
喜欢就多吃点,黄母笑容满面,振华小时候最喜欢这道菜,每次都能吃两碗饭。
黄振华有些不好意思,说这些做什么。
黄教授也难得地开起玩笑:他那时候胖乎乎的,邻居都叫他小胖子
大家都笑起来,白晓荷看着身旁略显窘迫的黄振华,眼中满是温柔的笑意。
饭后,黄母端来自己做的杏仁豆腐和冰镇绿豆汤。众人在楼下的枣树下乘凉,享受着夏日午后的悠闲。微风拂过,带来荷塘的清香。
晓荷,黄教授品着茶,温和地问道,平时除了学习,有什么爱好吗?
我喜欢旅行和写生,白晓荷回答,特别是去各地的古建筑群,一边画画一边感受历史的痕迹。
这个爱好很好,黄教授赞许地点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她还很喜欢看书,黄振华补充道,建筑和历史方面的藏书比我还多。
是吗?黄教授来了兴趣,最近在看什么书?
正在看路桉写的《明朝那些事》,白晓荷笑着说,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
这个话题立刻引起了黄教授的兴趣,两人就明历史聊了起来。白晓荷虽然是做化学的,但对历史也颇有研究,言谈间很有见地。
黄母悄悄对黄亦玫说:这孩子不错,懂事,也有学识,和你哥很配。
黄亦玫得意地眨眨眼:我早就说晓荷姐很好了。
另一边,张陆桉和黄振华坐在稍远处的石凳上。
怎么样?张陆桉轻声问兄长,放心了吧?
黄振华望着正与父亲相谈甚欢的白晓荷,眼神温柔:爸妈好像很喜欢她。
这么优秀的儿媳妇,能不喜欢吗?张陆桉笑道。
夕阳西下,天边染上了橘红色的晚霞。白晓荷起身告辞:叔叔阿姨,今天真是太感谢了。我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下午。
以后常来,黄母亲切地拉着她的手,就把这里当自己家。
一定。白晓荷真诚地说。
黄教授也叮嘱道:路上小心。振华,好好送晓荷回去。
送走黄振华和白晓荷后,院子里只剩下自家人。黄母开始收拾碗筷,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这孩子真不错,她对黄教授说,懂事,有礼貌,和振华也很般配。
黄教授点点头:是个好姑娘。谈吐不俗,专业上也很有见解。
黄亦玫靠在张陆桉身上,开心地说:看来咱们家很快就要有喜事了。
夜色渐浓,房子里亮起温暖的灯光。这个充满书香的院落,今天因为一位特殊客人的到来,而充满了新的生机与希望。
回程的车上,黄亦玫还沉浸在喜悦中:你看爸妈多高兴。特别是爸,好久没见他聊得这么开心了。
是啊,张陆桉微笑着,晓荷确实很会讨二老欢心。
我哥这次总算找对人了。黄亦玫望着窗外的夜色,忽然感慨道,时间过得真快,感觉昨天我们还是孩子,今天哥哥都要成家了。
张陆桉握住她的手:这就是生活啊,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开启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