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冷哼一声。
“不杀,何以正国法?何以儆效尤?”
朱棡眼神一亮,立刻说道。
“父皇,北地虽定,但蒙元余孽未绝,仍有无数部落不服王化。”
“杀了他们,不过是多两缕冤魂。”
“不如交给儿臣,让儿臣将他们发配北平,去剿杀那些蒙元余孽。”
“让他们戴罪立功,死在沙场上,总好过死在自家的屠刀之下!”
朱元璋沉默了。
他看着跪在地上的儿子,心中的怒火,不知不觉消散了大半。
这番话,既维护了朝廷的威严,又顾及了将士的人心。
还为大明解决了两个刺头。
最重要的是,这是他最看重的儿子,第一次开口向他求情。
许久,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罢了。”
他有些疲惫地摆了摆手。
“人就交给你了。”
“是死是活,你看着办吧。”
朱棡心中一松,重重叩首。
“儿臣,谢父皇隆恩!”
朱棡缓缓起身。
他没有立刻去扶那两个将领,只是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们。
刘大林和李大卫还趴在地上,身体筛糠似的抖着。
“起来吧。”
朱棡的声音很平淡,听不出喜怒。
两人一个激灵,手忙脚乱地撑着地。
却因为腿软,试了几次才勉强站稳,低着头,不敢看朱棡的眼睛。
“殿下……救命之恩……”
刘大林嘴唇哆嗦着,想说些感激的话。
却发现嗓子干得发不出几个完整的音节。
“你们的命,是我从父皇的刀口下要回来的。”
朱棡的目光从两人身上扫过,带着压迫感。
“从今天起,你们的命,是我的。”
两人心头一颤,猛地抬头,对上了朱棡那双眼眸。
那眼神里没有半分温情,只有纯粹的审视。
“罪将明白!”
“罪将的命就是殿下的!”
他们毫不犹豫地再次跪下,这一次,是心甘情愿。
“空口白话,我听得多了。”
朱棡的声音里带上了冷意。
“我不管你们以前是什么德性,在我手底下,就得守我的规矩。”
“再有半句怨言,不用父皇动手,我亲自拧下你们的脑袋。”
他的话语很轻,却让刘大林和李大卫的脖子后面一阵发凉。
“罪将不敢!再也不敢了!”
看到两人被彻底吓住,朱棡的语气才稍稍缓和了一些。
“当然,我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
“到了北平,好好给我剿杀蒙元余孽,用敌人的脑袋来换你们的功劳。”
“功劳到了,我自然会向父皇为你们请功。”
“甚至让你们官复原职,也不是不可能。”
听到这话,他们的眼中爆发出光芒。
“谢殿下!”
“我等必为殿下效死!”
这一次的叩首,充满了干劲。
朱棡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要的不是两个奴才,而是两条能替他咬人的恶犬。
“行了,先下去吧,会有人安排你们的。”
他挥了挥手,不再多言。
……
当朱棡回到文华殿时,殿内的庆功宴已经接近尾声。
不少官员已经喝得酩酊大醉。
太子朱标正站在殿中,一脸无奈地指挥着内侍和宫女。
将那些醉得不省人事的同僚扶上马车。
看到朱棡回来,朱标像是看到了救星,连忙招了招手。
“老三,你可算回来了。”
“父皇那边……”
朱标的眼神里带着担忧。
“没事了,大哥。”
朱棡笑了笑,走上前去。
“父皇已经消气了。”
朱标松了口气,随即又有些好奇地压低声音。
“那刘大林和李大卫……”
“我把他们要过来了,准备发配到北平去,戴罪立功。”
朱棡轻描淡写地说道。
朱标闻言,眼中闪过惊讶,但很快就变成了然。
他拍了拍朱棡的肩膀,欣慰道。
“还是你想得周到。”
“这样处理,既保全了父皇的颜面,也安抚了军心。”
朱棡看着满殿狼藉,主动开口。
“大哥,这些武将就交给我吧,我看着人送他们回去。”
“文官那边,还得劳烦你多费心了。”
朱标感激地点点头。
“好,那就有劳你了。”
授封大典,就落下了帷幕。
然而,晋王朱棡从盛怒的朱元璋刀下救回两名将领的消息。
迅速在应天府的武将圈子里传开了。
起初,许多人还不相信。
毕竟,在所有人的印象里,朱元璋一旦决定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可当他们看到刘大林和李大卫只是被收押,并未问斩。
并且很快就要被调往晋王麾下时,所有人都震惊了。
一时间,武将们看向朱棡的眼神,彻底变了。
这位王爷,是真把他们这些武人当自己人看的。
他不仅能带着大家打胜仗,还能在关键时刻,保住大家的命。
跟着这样的主帅,心里踏实。
不知不觉间,一股力量,开始将大明的武将集团,向着朱棡悄然聚拢。
……
几日后,奉天殿。
朱元璋再次召集了满朝文武,商议的重点,从军事转向了民生。
“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北方诸省更是千里无鸡鸣。”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声音沉稳,却透着压力。
“如今大局已定,恢复民生,发展生产,乃是当务之急。”
“诸位爱卿,都说说吧,有何良策?”
话音刚落,中书左丞相李善长正欲出列,却被一道身影抢了先。
新任翰林院学士胡惟庸一步迈出,躬身行礼。
“启禀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在于与民休息。”
“臣提议,废除前元苛捐杂税,轻徭薄赋。”
“同时,将查抄的蒙元贵戚官田,分发给无地百姓。”
“使其有田可耕,有粮可食。”
朱元璋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
胡惟庸话音刚落。
他的老对头,中书参政知事杨宪便紧跟着出列。
“陛下,胡学士所言虽好,却只解一时之急。”
“北方地广人稀,田地荒芜,即便分了田,也无人耕种。”
“而江南一带,人多地少,百姓屡有争端。”
杨宪的声音清亮,思路清晰。
“臣提议,当效仿历代之法,迁江南富户及无地之民,往北方屯垦。”
“如此,既可充实北地,又能缓解江南压力,一举两得。”
这个提议,显然比胡惟庸的更加具体,也更具操作性。
朱元璋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杨爱卿所言,甚合咱意。”
他赞许了一句。
随即话锋一转,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分田、屯垦,都好。”
“但历朝历代,开国之初皆是如此。”
“为何到了王朝末年,总是土地兼并,民不聊生?”
“咱要的,是一个能让大明长治久安的法子!”
“谁能告诉咱,如何遏制土地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