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龙沟回收完低纬度传送设备核心材料后,凌小渊便全力投入到设备制造中。
此时的地下实验室里凌小渊坐在操作台旁,指尖在虚拟面板上逐行调整机械臂焊接参数,目光紧锁屏幕上星陨钢框架的三维模拟图 —— 弧形接口处的焊点参数正随着操作实时变动,他指着其中一处数据,语气严谨:
“超级凌,焊接速度下调至 1.8mm\/s,同步将电弧温度降至 2800c。星陨钢晶粒密度达 7.8g\/cm3,焊速过快或温度过高会导致晶粒断裂,进而影响传送舱密封性,后续测试可能出现气压泄漏风险。”
“收到,参数已同步调整。”
超级凌的虚拟影像从操作台侧方飘来,保持着凌耀祖年轻时穿深蓝色工装的规整形象,面板上实时弹出焊接参数对照表,
“当前焊接速度 1.8mm\/s、电弧温度 2800c,已触发晶粒完整性监测程序,每焊接 5mm 会自动抽样检测,确保无断裂隐患。另外,白龙沟运回的核心材料已按存储要求摆放至指定区域,待您确认机械臂参数后即可启动预处理。”
凌小渊直起身,抬手按压了一下眉心 —— 连续数小时专注调试高精度参数,神经始终紧绷。
他转向操作台,台面按 “材料预处理 - 模块组装 - 性能测试” 的流程分区,三种核心材料用防静电支架固定,标注清晰:最左侧是三块淡紫色鳞石英,拼合后尺寸约 8cmx5cm,表面星芒纹路在稳定光源下呈规律流转,他用镊子轻夹起一块,对着检测灯观察:“鳞石英边缘存在微米级岩粉残留,需启动分子级净化程序,避免岩粉影响能量转化效率 —— 上次模拟测试中,0.1% 的杂质就导致转化效率下降 1.2%,必须清理至纯度 99.5% 以上。”
“已启动净化舱预处理,高频超声功率设定 80%,净化时间 15 分钟,同步开启惰性气体保护,防止鳞石英表面氧化。”
超级凌调出净化舱实时数据,
“另外,弦晶共振检测仪已完成预热,初始频率 449.8hz,通过恒温模块将环境温度稳定在 25.0±0.1c,计划进行三次间隔 5 分钟的检测,确保频率波动≤0.1hz。弦晶作为信号稳定核心,频率偏移超过 0.2hz 会导致传送光束定向误差增大,需严格把控。”
凌小渊将鳞石英放入净化舱,舱门闭合后,他走到弦晶检测区:
“第三次检测时同步记录晶体内部能量通道响应时间,若超过 0.05 秒,需微调晶体摆放角度。高维材料的能量传导路径对姿态敏感,任何细微偏移都可能引发信号延迟。”
“明白,已添加响应时间检测项。”
超级凌的面板上弹出新的检测维度,
“第一次检测完成,频率 450.0hz,响应时间 0.03 秒,完全符合设计标准。”
确认弦晶参数达标后,凌小渊蹲下身,通过幽核对星陨钢块进行深层扫描,意识里同步接收数据:【
星陨钢纯度 98.8%,内部无宏观裂痕,螺旋状陨星痕迹可作为辅助能量通道,抗拉强度 8200mpa,符合传送舱框架制造要求】。
他起身对机械臂下达指令:“按图纸切割 3 号星陨钢块,优先制作传送舱弧形框架,弧度公差控制在 ±0.001mm。框架是传送舱的承重核心,弧度偏差会导致舱体受力不均,极端情况下可能在传送高压下变形。”
机械臂立即启动,钛合金切割刀以 0.02mm 的精度逐层切除多余金属,星陨钢块在三维定位系统驱动下缓慢转动,切割产生的碎屑被负压装置实时吸走。
超级凌同步播报进度:“切割进度 50%,已完成首段弧形检测,实际弧度与设计值偏差 0.0008mm,优于允许公差。下一步将启动激光打磨,确保框架边缘粗糙度 Ra≤0.8μm。”
凌小渊走到切割中的框架旁,用高精度卡尺复核尺寸:“打磨后需进行气密性预测试,通入 0.5mpa 压缩空气,保压 30 分钟,泄漏量不得超过 0.01L\/min。传送舱气密性直接关系活体传送安全,必须提前排除隐患。”
“已将气密性测试纳入后续流程,打磨完成后自动执行。”
超级凌回应,同时调出星纹铜线路的准备报告,“星纹铜丝已按图纸裁剪,长度误差≤0.5mm,导电性预测试显示电阻率 1.5x10??Ω?m,符合能量传输要求。接口镀金工序已准备就绪,镀金厚度设定 5μm,将采用真空溅射工艺确保涂层均匀。”
“镀金前需对铜丝接口进行等离子清洗,去除氧化层。”
凌小渊补充,“能量传输线路的接口电阻若超过 0.001Ω,会导致局部发热,长期运行可能烧毁线路绝缘层,影响设备寿命。”
待鳞石英净化完成,凌小渊将其转移至高维能量转化核心模具,12 块鳞石英按环形阵列精准排布,中间嵌入晶耀钻后,淡紫色光流立即在阵列中循环。超级凌启动模拟转化测试:“能量转化效率 98.3%,比设计值高 0.1%,但阵列边缘存在 0.5° 的光流偏移,需微调鳞石英角度。”
凌小渊凑近观察光流轨迹,通过虚拟面板控制微型推杆轻拨对应鳞石英:
“调整至 15.2°,再测。”
光流瞬间趋于均匀,效率跳至 98.5%,
“保持当前参数,记录为最终校准值,后续组装需按此角度固定。”
处理完核心模块,凌小渊走到跨纬度通讯器前,发起与盖娅星张越的通讯。几秒后,张越的全息影像弹出,身着银色科研制服,身后可见接收舱的蓝色框架:
“小渊先生,蓝星这边设备核心模块是否就绪?我们已完成接收端三次全流程模拟测试。”
“核心模块组装完毕,参数均达标,计划两天后启动双向测试。”
凌小渊调出检测报告投影,“高维能量转化效率 98.5%,传送舱气密性预测试通过,活体监测模块已完成传感器校准,可实时监测心率、体温等关键指标。”
张越立即调出接收端数据回应:
“我们这边定位系统精度已调至 0.005mm,实体重构发生器对有机物质的重构误差≤0.1%—— 三次测试分别重构苹果、蓝星品种香蕉、水芹,均通过分子结构比对。关于活体测试对象‘毛毛’,是否需要我们提前准备适配的接收环境?”
“无需额外准备,我们会在传送舱内布设体温传感器与应急供氧装置,同时放置 4 根蓝星品种香蕉作为应激安抚物资。” 凌小渊补充,“‘毛毛’的基础体征数据已同步至你们的生物检测仪,接收后需第一时间核验心率(正常范围 60-100 次 \/ 分钟)、体温(37.5±0.5c),确保无传送应激反应。”
“收到,已将‘毛毛’的体征标准录入检测仪,接收后会立即执行核验。”
张越确认,“基础粒子储备罐已装满,可支持 50 次传送,若蓝星后续需要补充,可随时同步需求。”
挂断通讯,超级凌弹出后续工作计划:
“接下来两天将进行两次联调:首次测试能量传输稳定性,持续监测 12 小时;第二次用与‘毛毛’等重的模拟负载测试传送流程,验证舱体承重与设备协同性。另外,燕山工厂冷聚变反应堆内衬进度已达 65%,比计划提前 10%,已优化焊接路径确保内衬密封性,明天可完成组装。”
“联调期间重点监控弦晶共振频率与能量转化效率的稳定性,若出现波动超过 0.3%,立即停机排查。” 凌小渊强调,“反应堆内衬完成后需进行冷态压力测试,确保无泄漏,避免影响星刃战机后续调试。”
这时,实验室舱门被推开,凌耀祖提着保温桶走进来,目光扫过操作台上的设备:
“设备核心模块弄完了?夏芯那边刚才汇报,碳基芯片产能提升 5%,良率保持 100%,我想着过来看看这边进度,顺便给你带点热汤。”
“核心模块就绪,两天后测试。”
凌小渊接过保温桶,“夏芯那边有凌哲盯着,您不用特意跑一趟。这边后续联调我和超级凌能处理,重点是确保传送参数稳定。”
“放心不下,过来看看才踏实。”
凌耀祖走到传送舱框架旁,仔细观察焊接处,
“这框架精度看着比之前的战机部件还高,测试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有不确定的地方及时跟张越那边沟通,别冒进。”
“会的,所有测试步骤都有预案,关键参数会实时记录归档。”
凌小渊回应,“超级凌已同步备份测试流程,若出现异常可立即回溯数据,排查问题根源。”
超级凌补充:
“已建立测试应急方案,包括能量传输中断后的重启流程、活体监测异常的应急处理步骤,确保测试安全可控。后续将按计划推进联调,为两天后的正式测试扫清隐患。”
凌小渊点头,目光落回操作台上的核心模块 —— 淡紫色光流在鳞石英阵列中平稳循环,弦晶的共振频率稳定在 450.0hz,星陨钢框架静静矗立在旁。他知道,这每一个参数、每一道工序,都是双星传送测试成功的基石,容不得半点疏忽,必须以最严谨的态度,确保设备在两天后的测试中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