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内重归寂静,只有中央空调系统发出极其低沉的、几乎无法察觉的白噪音。阳光西斜,将房间内的阴影拉得更长,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几何图形。
“苏晚晴”依旧端坐在宽大的办公椅中,身体保持着无可挑剔的仪态,但内在的感受却已天翻地覆。
赵曼的“理性”特性,如同最高效的冷却剂,迅速渗透并作用于她(他)的思维核心。方才因狩猎、伪装、以及皮刀躁动而产生的情绪波澜——那残存的惊悸、细微的罪恶感、对琥珀的恐惧、对父亲的不安——正在被一种绝对的、近乎非人的冷静所覆盖、所压制。
情感并未消失,只是被强行抽离,放置到了一个可以被远观、被分析、而无需被“感受”的安全距离。
她(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份被赵曼遗落的、最终版的“星海计划”风险报告上。这一次,无需刻意调动,大脑便自动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运转:
* 数据扫描:目光所及之处的所有数字、图表、文字,被瞬间捕获、识别、录入。
* 模型构建:海量数据在意识中自动归类、关联,构建出立体的、多维度的风险评估模型。
* 模式识别:隐藏的趋势、异常波动、潜在的逻辑悖论,被一一标亮、放大。
* 概率计算:各种可能性及其对应的概率值,以近乎直觉的速度生成、排列、优化。
* 最优解推演:基于现有约束条件,数条最优决策路径及其可能后果被清晰罗列。
整个过程流畅、冰冷、高效,没有丝毫情绪参与。她(他)甚至能“看”到自己思维运行的轨迹,如同观察一台精密仪器的内部工作流程。
这种体验,与苏晚晴基于经验和直觉的宏观决策截然不同,更像是一种……神之视角下的绝对理性推演。令人沉醉,也令人……微微不安。
因为这理性太过纯粹,纯粹到几乎要湮灭身而为人的某些本质。
皮刀在口袋中传递来一丝微弱的、满足后的慵懒震颤,似乎对这份新“燃料”极为受用。
就在这时,那个被深藏在手拿包最内侧夹层中的、冰冷的触感,再次突兀地闯入她(他)的感知。
那张黑色金属卡片。琥珀留下的“眼睛”。
几乎是下意识的,或者说,是理性思维驱动下的必然选择——她(他)需要信息,需要评估一切潜在威胁。
她(他)取出那张卡片。
冰冷的金属触感立刻刺激着指尖。在下午的光线下,卡片呈现出一种哑光的、吸收光线的深黑,那个用暗金色线条勾勒出的抽象眼睛符号,则显得更加神秘和诡异。
分析,开始。
理性特性被全力调动,聚焦于这张小小的卡片之上。
* 材质分析:非已知任何常见合金。密度极高,触感冰凉绝非环境温度所致,似乎其本身就能维持极低温度。表面有极其细微的、需要特定角度才能观察到的分子级蚀刻纹路,构成某种未知的复合结构。
* 工艺分析:制造精度远超当前民用科技水平,边缘切割完美无瑕,符号勾勒毫无手工痕迹,像是用能量场直接塑形而成。
* 符号学关联:数据库中无此眼睛符号的匹配记录。其线条流畅度、比例结构,暗示可能源于某个极其古老或高度发达的未知文明\/组织的美学体系。
* 风险预估:持有此物本身可能带来未知风险(追踪?监控?)。与卡片主人(“琥珀”)接触的风险等级:极高(无法测算其行为模式及背后势力)。潜在收益:未知(可能获得关于皮刀、或其他“皮囊”相关的重要信息?)。
* 应对策略推演:
* 选项A(无视):风险最低,但可能错失关键信息,且无法排除对方主动再次接触的可能。
* 选项b(主动联系):风险不可控,可能直接暴露于未知危险之下,但有可能获取宝贵情报,化被动为主动。
* 选项c(间接调查):通过苏家或其他渠道暗中调查符号和材质来源,风险中等,耗时较长,且可能打草惊蛇。
理性思维冰冷地罗列着各种可能性及其权重,但最终决策,依然需要一丝“人”的意志。
“苏晚晴”的目光从卡片上移开,望向窗外逐渐被暮色浸染的城市天际线。
父亲的态度晦暗不明,他显然知道些什么,却选择静观其变。
皮刀的渴望指向明确,它对琥珀的皮囊志在必得,这种渴望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源。
而琥珀……她主动找上门,留下线索,是挑衅?是试探?还是……一个真正的“邀请”?
被动等待,只会让局面更加复杂和危险。
理性分析指出,选项b风险最高,但潜在收益也可能最大,且符合“主动掌控局面”的核心需求。
一个冰冷的、近乎冒险的决断,在绝对理性的框架内逐渐成形。
她(他)拿起那部加密的卫星电话。手指在按键上悬停片刻,然后,按照理性推演出的最优联系路径——并非直接拨打卡片上可能存在的隐藏信息(风险过高),而是通过一个极其隐秘的、苏家用于测试未知通讯源的隔离线路——将卡片背面的一个特定区域(理性分析推测为感应区)贴近电话的特定接口。
没有号码输入。
只是静静地贴着。
几秒钟后,电话屏幕亮起,显示出一行不断跳动的、无法解读的加密信号流,持续了约三秒后,信号消失,屏幕暗下。
信息已经发出。或者说,“ ping ”已经发出。如果对方真有意图,自然会收到并解读。
做完这一切,她(他)将卡片重新收好,面色平静无波,仿佛只是进行了一次再普通不过的操作。
理性特性缓缓退潮,让主导权重新交还给更综合的意识。但那种冰冷的计算力,已经沉淀下来,变成了她(他)的一部分。
她(他)站起身,再次走到落地窗前。
城市华灯初上,霓虹闪烁,车流如织。
在她(他)的眼中,这一切依然美丽,却更像是一幅由无数数据流构成的、可以被解析、可以被预测、甚至可以被……利用的动态图谱。
饵已抛出。
接下来,就是等待。
等待那条危险的、拥有着琥珀色眼眸的“鱼”,是否会咬钩。
皮刀在口袋中,传来一阵极其轻微而期待的嗡鸣。
它似乎也感知到了,一场更高层次、更危险的狩猎,或许即将拉开序幕。
夜幕缓缓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