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盘沟的晒谷场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两根木杆撑起了红布横幅,上面用白漆写着“磨盘沟社员大会”,格外醒目。初冬的太阳暖融融地洒下来,村民们搬着小板凳,密密麻麻坐了一整场,连墙角都挤满了人——自从粉条厂红火起来,大伙儿最盼的就是许青山开大会,每次都能带来新盼头。
许青山站在临时搭起的土台上,身后立着一块黑板,上面用粉笔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他手里拿着个搪瓷缸,轻轻敲了敲,场下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他。
“大伙儿先说说,这一年,咱磨盘沟粉条厂赚了多少?”许青山笑着开口,声音洪亮。
会计老张立刻站起来,扬了扬手里的账本:“扣除成本,纯利润八千三百六十五块!还不算刚签的城里全年供货合同!”
“哇!”场下瞬间爆发出一阵欢呼,有人忍不住拍起了手。八千多块,在当时的磨盘沟,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等欢呼声平息,许青山转过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写下六个字:“农工商联合公司”。
“啥是农工商联合公司?”有人小声嘀咕,眼里满是疑惑。
许青山放下粉笔,目光扫过全场:“简单说,就是咱不再只守着一个粉条厂。农,就是咱的红薯种植基地,以后统一育苗、统一管理,保证原料品质;工,就是粉条加工厂,再扩建厂房,新增生产线,不光做干粉条,还要做红薯粉丝、红薯糕;商,就是销售部,咱要在城里设代销点,还要找更多批发商,把磨盘沟的牌子卖到省内外去!”
他的话像一颗石子,在人群里激起千层浪。老周激动地站起来:“青山哥,你的意思是,咱以后不光种红薯、漏粉条,还要做更多买卖?”
“对!”许青山点点头,指着黑板上的规划,“我已经跟镇里申请了,把村东头的荒坡开垦出来,建一百亩红薯种植基地,再盖两栋新厂房,分设加工区和冷库;销售上,让小李牵头,去城里跑代销点;另外,咱还要办个养猪场,用红薯渣喂猪,猪粪再当肥料种红薯,形成循环!”
场下的议论声越来越热烈,每个人脸上都泛着红光。二柱攥着拳头,大声喊:“好!我举双手赞成!以后咱磨盘沟不光有粉条,还有猪肉,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
李老黑也跟着点头,眼里满是敬佩:“青山哥,还是你有远见!这农工商一联合,咱就不是小打小闹了,是正经办大事业!”
许青山抬手往下按了按,场下再次安静下来。他的目光变得格外坚定:“今儿把大伙儿叫来,就是想跟大家商量,这磨盘沟农工商联合公司,咱一起办!愿意入股的,按股分红;愿意进厂干活的,按绩效考核拿工钱!以后,咱磨盘沟不光要出好粉条,还要让家家户户都住上砖瓦房,让娃们都能念上书,让外面的人提起磨盘沟,都竖起大拇指!”
“好!”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激动地站起来,使劲拍着手,连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也洒在黑板上那六个粉笔字上,像是镀上了一层金光。
许青山望着眼前这一张张充满希望的脸,心里格外踏实。他想起送别周晓芸时说的话,“等你回来,磨盘沟会变个样子”——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他和全体村民要一起实现的蓝图。粉条厂的红火只是开始,农工商联合公司的构想,才是磨盘沟真正的宏图大展。
风从晒谷场吹过,带着红薯的甜香,也带着村民们的欢声笑语,飘向远方。第二卷的故事在此落下帷幕,而磨盘沟的未来,正沿着这张崭新的蓝图,朝着更广阔的天地,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