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们继续《阿胶里的光阴》第七卷的旅程。这是第131章。
---
第七卷:四海承风
第131章: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就在“静心坊”全球业务高歌猛进,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力日益深远之际,一股来自现实政治的“寒流”不期而至。某些国家以保护本土产业、平衡贸易逆差为由,宣布对来自中国的部分健康食品类别加征高额关税,并设置了更为严苛的准入壁垒。“静心坊”的多款核心产品,赫然在列。
消息传来,集团内部一度弥漫着焦虑情绪。这不仅仅是成本增加的问题,更意味着他们辛苦开拓的市场可能面临萎缩,甚至可能引发其他地区的连锁反应。
紧急召开的战略会议上,不同意见激烈交锋。
“我们必须强硬回应!通过法律途径申诉,游说当地商会施加压力,甚至可以考虑暂时退出该市场以示抗议!”一位负责该区域业务的年轻经理情绪激动。
“退出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不负责任的。”另一位资深高管持保守态度,“我们投入了那么多资源,建立了渠道和品牌认知,一旦退出,前功尽弃。我认为应该接受现实,内部消化一部分成本,适当提价,保住市场份额是关键。”
会议室里争论不休,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投向了始终沉默的林静和程致远。
程致远率先开口,语气冷静而理性:“法律途径和必要的沟通当然要走,这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手段。但仅仅对抗和被动承受,都不是上策。我们需要跳出‘受害者’思维,从更全局、更长远的战略层面来应对。”
林静接过话,她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核心成员,沉稳的声音带着一种定力:“这盆冷水,浇得正是时候。它提醒我们,全球化从来不是一片坦途,必然伴随着风浪和礁石。它考验的不是我们顺境时的扩张能力,而是逆境中的生存智慧和韧性。”
她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写下了四个字:“化危为机”。
“如何化?”她自问自答,“第一,我们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次摩擦暴露了我们市场布局的风险点。致远,我们需要立刻加速推进‘多中心供应链’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的落地。”
程致远点头,接口道:“没错。我们已经讨论过在东南亚或东欧寻找合适的生产基地,实现部分产品的本地化生产,以规避关税壁垒。这次事件,是推动这项战略的最佳契机。同时,我们要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及其他新兴市场的布局,分散风险。”
“第二,”林静继续道,“压力也是动力。它逼迫我们进行更深度的本地化创新和价值提升。”她转向研发和产品负责人,“既然被视为‘高端进口健康食品’,我们就必须让产品配得上这个定位和价格。能否利用我们‘寰宇体质研究’的成果,与当地顶尖科研机构合作,为受影响市场的产品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科技含量更高、甚至拥有联合专利的‘升级版本’?让消费者觉得,即便价格提高,它带来的健康价值也是无可替代的。”
这个思路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与其在成本和质量之间做痛苦的取舍,不如向价值链上游攀登,用更卓越的产品力来抵消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林静的声音格外凝重,“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彰显我们的价值观。‘积善行,思利他’,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通知我们在该市场的团队,第一时间与我们的本地合作伙伴、核心代理商进行坦诚沟通,共同商讨应对策略。我们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市场支持、联合营销资源等方式,帮助他们度过暂时的困难,绝不能轻易将成本压力全部转嫁给他们。我们要让他们明白,‘静心坊’是一个值得长期信赖、荣辱与共的伙伴,而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生意人。”
战略方向就此明确。接下来的几个月,“静心坊”全球团队如同一个精密的仪器高效运转起来:
· 战略组迅速敲定了在马来西亚建立区域分工厂的计划,利用东盟内部的贸易协定,辐射东南亚并规避部分关税壁垒。
· 研发与供应链组加班加点,与欧洲的合作实验室加速推出了两款基于本地体质数据优化的“铂金版”膏方,虽然定价更高,但因添加了获得专利的独家复合成分,并附有更详尽的科研背书,上市后反而吸引了一批追求极致健康效果的高端用户。
· 市场与渠道组则深入一线,与代理商们同舟共济,通过精细化的成本控制和创新的营销活动,最大限度地维持了市场热度与消费者忠诚度。
一年后,当再次回顾这场贸易风波时,团队惊讶地发现,那个曾经被视为最大威胁的市场,其营收不仅没有下滑,反而因为高端产品线的推出和客户黏性的增强,实现了小幅增长。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被迫的“压力测试”,“静心坊”成功构建了更具弹性的供应链和更均衡的市场格局,整体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现在回头看,或许要感谢那次摩擦。”一次内部复盘会上,程致远感慨道,“它逼着我们提前完成了我们迟早要做的事——从一个依赖单一模式出海的品牌,蜕变成一个真正扎根全球、具备高度自适应能力的全球化企业。”
林静微笑着点头。她深知,前方的航程绝不会永远风平浪静,但经过这次风浪的洗礼,她和她的团队已经更加确信:只要坚守初心,秉持智慧与善意,就能将每一次挑战,都转化为迈向更广阔天地的跳板。这承自四方的风,无论顺逆,都已成为推动他们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