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答辩结束的那天,京大校园里的阳光格外明媚。苏沐橙刚走出答辩教室,就被江衍拉到了常去的未名湖畔长椅上。他手里捧着一个崭新的文件夹,封面印着 “北京五年规划 V5.0”,边角裁剪得整整齐齐,甚至还贴了一层透明保护膜,透着金牛座独有的细致与执着。
“答辩刚结束,你就不能歇会儿?” 苏沐橙笑着坐下,看着他眼里藏不住的兴奋,“这规划做得比我答辩 ppt 还认真吧?”
江衍却一本正经地翻开文件夹,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内容,语气条理清晰:“趁现在有时间,赶紧把规划定下来,到北京就能直接落地,不浪费时间。” 文件夹里的内容按 “科研项目”“职业发展”“生活规划” 三大模块分类,每个模块下面又分了子目录,甚至用不同颜色的标签贴出了优先级,活脱脱一份堪比部队演习方案的严谨计划。
“先看科研项目目标。” 江衍指着第一页表格,“第一年,完成‘星光桥梁’3.0 版本优化,实现 AI 智能匹配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需求,对接中科院专项基金;第三年,申请国家级公益 AI 科研项目,扩大项目覆盖范围到 10 个省份;第五年,建立‘星光桥梁’公益平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带动更多高校参与。”
表格里不仅有时间节点,还有具体的量化指标:“第一年核心指标:设备适配率≥95%,用户满意度≥90%;第三年核心指标:项目覆盖学校≥50 所,受益儿童≥ 人;第五年核心指标:合作高校≥20 所,公益基金规模≥500 万”。备注栏里还写着他手写的补充:“每季度提交项目进展报告,与苏沐橙的传播工作同步节奏”。
苏沐橙看得咋舌:“江衍同学,你这是把科研项目做成 KpI 考核了?比我们媒体的选题规划还细致。”
“接着看你的职业晋升路径。” 江衍没理会她的调侃,翻到下一页,“第一年,入职人民日报新媒体,熟悉深度报道流程,独立完成 3 个公益传播选题,成为骨干记者;第三年,主导‘星光桥梁’专项传播计划,晋升专题主编;第五年,成为公益传播领域资深专家,推动行业标准制定。”
他甚至查好了人民日报新媒体的晋升体系,在表格里标注:“骨干记者→专题主编→资深专家,每个阶段需要积累的作品数量、行业影响力指标,我都问了之前入职的学长,准确率 90% 以上”。旁边还附了一张 “技能提升计划表”,列出了苏沐橙需要补充的专业技能:“数据分析能力(第一年上半年)、公益项目管理(第二年)、行业资源整合(第三年)”,甚至推荐了对应的课程和培训平台。
“生活规划部分是重点。” 江衍翻到最厚的几页,眼里闪着认真的光,“租房区域我筛选了三个备选:海淀区苏州桥、西土城、五道口。这三个区域都在地铁 10 号线沿线,到中科院自动化所和人民日报新媒体的通勤时间都控制在 20 分钟内,完美平衡我们俩的工作地点。”
他拿出一张打印的北京地铁线路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三个区域,标注着详细的配套设施:“苏州桥:距离地铁 10 号线 800 米,周边有海淀医院(三甲)、沃尔玛超市、24 小时自习室,小区绿化率≥35%,租金性价比最高,优先级第一;西土城:地铁口 500 米,周边高校密集,学术氛围浓,有多家咖啡馆适合轻办公,但租金略高;五道口:商业配套成熟,餐饮选择多,但人流量大,可能不够安静”。
甚至连租房的细节都考虑到了:“户型首选两室一厅,朝南向,采光好;厨房要带天然气,方便自己做饭(苏沐橙肠胃敏感,外面的饭不放心);小区要有电梯,安保措施完善;周边 1 公里内有健身房和公园,方便周末锻炼”。
苏沐橙看着他密密麻麻的标注,忍不住伸手戳了戳他的额头:“江衍,你这规划比部队演习还严谨吧?连小区绿化率和厨房天然气都考虑到了,你是不是偷偷去做了实地考察?”
江衍耳尖微红,却依旧一本正经:“没实地考察,但我查了链家、贝壳的真实房源数据,还加了三个北京租房群,咨询了常住居民,这些信息准确率很高。” 他顿了顿,补充道,“你的肠胃不好,自己做饭更健康;周末锻炼能放松身心,不影响工作状态,这些都是必要的。”
苏沐橙的心里瞬间涌上一股暖流,嘴上却依旧调侃:“金牛座的执念真是名不虚传,以后家里的规划是不是都得听你的?我只需要负责‘提需求’就行?”
“也不是,” 江衍摇摇头,把笔递给她,“你看看有没有要修改的地方,比如租房区域你更喜欢哪个?职业路径有没有想调整的?我们一起完善。”
苏沐橙接过笔,翻到生活规划页,在 “周边配套” 一栏补充道:“加一个‘靠近花店’,我想每周买一束花放在家里”。江衍立刻在旁边标注:“苏州桥区域有三家连锁花店,距离备选小区均≤500 米,满足需求”,还画了个小小的太阳表情,和他之前的严谨风格形成可爱的反差。
“其他都很好,” 苏沐橙合上文件夹,眼里满是笑意,“有你这个‘规划大师’在,我感觉以后在北京的生活都不用操心了,满满的安全感。”
这份安全感,不是来自规划本身的细致,而是来自江衍把她的每一个需求、每一个细节都放在心上的认真。从科研项目到职业发展,从租房区域到厨房天然气,从她的肠胃敏感 to 喜欢的鲜花,他的规划里,处处都是她的身影,处处都是 “我们” 的未来,而不是单独的 “我”。
傍晚时分,两人完成了所有毕业手续,再次来到未名湖畔。夕阳把湖面染成金色,远处的博雅塔在余晖中显得格外温柔。江衍把规划文件夹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里,伸手握住苏沐橙的手:“都准备好了,毕业之后,我们就一起去北京。”
“嗯!一起去北京。” 苏沐橙点点头,主动扑进他的怀里。江衍紧紧地抱住她,手臂用力,仿佛要将这四年的陪伴、未来的期许都融进这个拥抱里。晚风轻轻吹过,带着毕业季的温柔,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
苏沐橙靠在他的胸膛上,能清晰地听到他有力的心跳声,心里满是踏实与安宁。她知道,未来的北京,会有忙碌的工作、琐碎的生活,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身边有江衍,有这份细致到骨子里的规划,有彼此的陪伴与支持,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
江衍低头,在她的发顶轻轻印下一个吻,声音低沉而坚定:“五年规划只是开始,以后我们还要一起制定十年、二十年的规划,一起把‘星光桥梁’做得更好,一起在北京扎根,一起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好。” 苏沐橙的声音带着哽咽,却充满了期待。
夕阳渐渐落下,夜幕开始降临,未名湖畔的灯光亮起,照亮了两人相拥的身影。这份严谨到极致的五年规划,不仅是对未来的具体安排,更是江衍对苏沐橙最深情的承诺 —— 他要用自己的方式,给她最安稳、最踏实的未来,让她在陌生的城市里,永远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毕业季的风轻轻吹过,带走了青春的青涩,带来了成熟的坚定。江衍和苏沐橙并肩站在未名湖畔,手里的规划文件夹仿佛成了他们未来的 “通行证”。他们即将告别校园,奔赴北京,那里有他们的事业、他们的梦想、他们的爱情,还有无数个值得期待的明天。而这份充满爱与执着的规划,将陪伴他们,在这座充满希望的城市里,书写属于他们的双向奔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