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校园里的梧桐树叶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倔强地指向灰蒙蒙的天空时,期末考试的脚步便如同这冬日的寒风,凛冽而真实地迫近了。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硝烟,往日喧闹的社团活动偃旗息鼓,食堂里讨论游戏的声音被低声背诵和知识点交流取代,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的陀螺,高速旋转起来。
对于米小圈和他的同学们来说,期末冲刺的主战场,毫无疑问是那座巍峨肃穆的校图书馆。这里资源丰富,环境绝对安静,是复习备考的不二之选。然而,僧多粥少,一座难求。于是,“占座”便成了期末季一项极具仪式感且考验策略与毅力的日常任务。
清晨六点,天光未亮,寒风刺骨。图书馆门口却早已排起了蜿蜒的长队。学生们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帽子和围巾,只露出冻得通红的鼻尖和一双双带着困倦却又异常坚定的眼睛。他们手里抓着保温杯、复习资料,有的甚至带着简易折叠凳,一边踩着脚取暖,一边默背着单词或公式。
米小圈和室友们组成了“占座同盟”,实行轮班制。今天轮到他早起。他把自己裹成一个球,呵着白气,在队伍中艰难地挪动。手机屏幕上显示着“-5c”,但他心里却有一股火热的斗志。
“叮——”图书馆开门的那一刻,人群如同开闸的洪水,瞬间涌动起来。大家保持着奇异的默契——没有奔跑,但脚步极快,目标明确地冲向自己心仪的楼层和区域。安静的图书馆瞬间被密集的脚步声和书包与座椅摩擦的细微声响填满。
米小圈的目标是四楼东区的靠窗位置,那里采光好,电源插座充足。他凭借灵活的身形和对地形的熟悉,成功在理想区域抢占了四个相连的座位,迅速用书本、水杯和一件外套完成了“领土宣誓”。做完这一切,他才长舒一口气,感觉完成了一场小型战役。
不一会儿,刘洋、赵磊和王浩也陆续赶到,带着给米小圈的热豆浆和包子。“辛苦了圈儿!最佳位置!”王浩拍了拍他的肩膀,由衷赞道。
占领阵地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漫长一天才是真正的考验。图书馆里鸦雀无声,只有书页翻动、笔尖书写和偶尔极力压抑的咳嗽声。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前堆着如小山般的教材、笔记、习题集。
米小圈的复习计划表精确到了小时。《操作系统》的进程调度、《计算机网络》的tcp\/Ip协议栈、《算法分析》的复杂度推导……一门门硬核课程像一座座需要翻越的大山。他采用了和李黎高中时共用的“双色笔记法”,黑色的知识点梳理,红色的易错点标注和思路总结,清晰高效。
遇到难题时,他会和室友们低声交流几句,或者走到休息区,一边喝着热水一边踱步思考。休息区的布告栏上贴满了各种复习资料分享、求组队刷题的小纸条,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和风油精混合的、代表“拼搏”的气味。
午餐和晚餐通常是轮换着去食堂快速解决,或者直接打包带回图书馆,在休息区囫囵吃完,生怕离开久了座位不保。窗外的天色由暗到明,再由明到暗,图书馆里的灯光始终明亮,映照着无数张年轻而专注的脸庞。
偶尔,米小圈从书海中抬起头,揉揉发胀的太阳穴,目光扫过周围。他看到那个总坐在对面、梳着马尾的女生在默写名词解释;看到斜后方那个男生对着电脑屏幕上的代码眉头紧锁;也看到不远处的刘洋正对着电路图比划,赵磊在草稿纸上疯狂演算,王浩则戴着耳机,口中念念有词地背诵着概念。
这种所有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全力奋斗的氛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磁场,驱散了个体的懈怠与孤独。他知道,在图书馆的另一个角落,或者在其他自习室、在教学楼空教室,有成千上万的同学正和他一样,在为自己的学业和未来,进行着最后的冲刺。
当闭馆音乐缓缓响起,已是晚上十点。米小圈和室友们收拾起铺满桌面的“家当”,揉着酸痛的脖颈,随着人流走出图书馆。寒冷的夜风扑面而来,却让人精神一振。
“明天继续?”刘洋问。
“必须的!”大家异口同声。
回宿舍的路上,虽然身体疲惫,但心里却充满了充实的平静。这段在图书馆占座、奋战的日常,辛苦却纯粹,是大学时代独有的奋斗印记。它考验着自律,锤炼着意志,也凝聚着同窗之间最朴素的“战友”情谊。当星辰闪烁在冬夜的天幕时,他们知道,黎明的曙光和最终的战役,都将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