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梧桐叶落,当校园里的银杏大道铺满金黄时,期中考试周也如约而至,像一场无声的战役,悄然改变了校园的节奏。课堂上的气氛明显凝重起来,老师们开始划重点、讲题型,图书馆和自习室的座位变得一座难求,连食堂里讨论游戏和社团的声音,也大多被“复习得怎么样了”、“那个定理搞懂没”所取代。
对于米小圈来说,大学的第一次大考,压力远比高中时来得具体而微。《高等数学》的极限与积分,《程序设计》的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基础》的底层原理……每一门都是硬骨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啃噬。
宿舍里,往日轻松的氛围被一种紧张的安静所取代。晚上熄灯后,四盏台灯依旧亮着,像四座漂浮在黑暗中的孤岛,映照着四张年轻而专注的脸。
“完了完了,这个递归算法我死活想不明白!”赵磊抓狂地挠着头发,对着电脑屏幕上的一串代码发愁。
“你先把终止条件想清楚,别急着写代码。”刘洋从他那堆电路图中抬起头,推了推眼镜提醒道,他也在为《电路分析》焦头烂额。
王浩则戴着降噪耳机,面前摊开着《离散数学》的习题集,眉头紧锁,嘴里念念有词,试图理解那些抽象的逻辑符号。
米小圈正对着一道复杂的多重积分题苦思冥想。草稿纸上写满了演算过程,却总是在某个关键步骤卡住。他深吸一口气,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目光扫过室友们。虽然各自为战,但那种共同面对压力的氛围,却奇异地带来了一种支撑感。这不再是高中时单打独斗的备考,而是一种在集体中互相砥砺的感觉。
“圈儿,这道题你看看?”赵磊终于忍不住,把笔记本电脑转向米小圈,“这个二叉树遍历,非递归实现到底怎么弄?”
米小圈暂时放下高数,凑过去看。两人头挨着头,对着屏幕上的代码,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指针、栈、遍历顺序……思路在碰撞中逐渐清晰。
“我懂了!谢了圈儿!”赵磊恍然大悟,用力拍了一下米小圈的肩膀。
“客气啥,我高数还要问你呢。”米小圈笑了笑,重新坐回自己的书桌前。这种互相求助、彼此解答的过程,不仅解决了问题,更缓解了独自备考的焦虑。
夜深了,宿舍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键盘敲击的嗒嗒声,以及偶尔响起的、翻动书页的哗啦声。台灯的光晕将每个人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拉得很长。
米小圈攻克了那道积分题,又开始复习《计算机系统基础》的cache映射部分。概念抽象,难以理解。他打开手机,想查点资料,却鬼使神差地点开了和李黎的聊天界面。上一次对话,还停留在几天前互相询问是否安顿好。
他犹豫了一下,发了一条消息过去:
“期中复习得怎么样了?”
消息发出去后,他有些忐忑,不知道她会不会回复,或者会不会觉得他打扰。
几乎是立刻,手机屏幕亮了起来。
李黎回复了一张照片。
米小圈点开照片。画面里,是一张堆满了书本和草稿纸的书桌,台灯散发着和他这边同样温暖的橘色光芒。一本摊开的《信号与系统》习题集占了大半画面,旁边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以及一个……眼熟的、装着几颗水果糖的透明小盒子。
照片的一角,还能看到另一盏台灯的光晕,显然她的室友也在挑灯夜战。
没有文字,只有这张照片。
米小圈看着这张跨越了物理距离传来的照片,心里忽然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填满了。那是一种“我知道你也在努力”的默契,是一种隔着时空的、无声的并肩。
他拿起手机,也对着自己亮着台灯、铺满复习资料的书桌拍了一张,发了过去。照片里,他的《计算机系统基础》教材旁边,放着那本记录着高中目标清单的笔记本。
很快,李黎回复了一个简单的表情:[加油]
米小圈也回了一个:[加油]
放下手机,他重新拿起笔,感觉胸腔里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那道关于cache映射的难题,似乎也不再那么令人畏惧了。他知道,在另一座城市的另一盏台灯下,有一个和他一样的人,正在为了各自的专业和梦想,全力以赴。
宿舍里,四盏台灯依旧亮着。偶尔会有低声的讨论,或者因攻克难题而发出的轻微欢呼。窗外,万籁俱寂,只有秋风掠过树梢的声音。
这台灯下的并肩刷题时光,少了高中时那种被统一管理的紧迫,多了几分自主安排的自律和与同伴(无论是身边的室友,还是远方的故人)互相支撑的温暖。它见证着他们从依赖走向独立,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索的成长。当黎明的微光渐渐取代台灯的温暖时,他们合上书本,带着疲惫却充实的身体躺下,知道新一天的战斗即将开始,但他们已做好准备。这段共同奋斗的夜晚,终将成为大学生涯里,深刻而闪亮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