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终于在紧张与忙碌中落下帷幕。交上最后一科试卷,走出考场,冬日苍白的阳光照在身上,米小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卸下了千斤重担。成绩尚未公布,但全力以赴之后,心里更多的是坦然与期待。
寒假如期而至。没有了早起铃声的催促,没有了排得满满的课程表,时间仿佛一下子慢了下来。最初的几天,米小圈彻底放纵了自己,睡到日上三竿,抱着漫画书和游戏机消磨时光,享受着久违的、无所事事的惬意。
然而,这种彻底放松的状态仅仅持续了三四天,一种莫名的空落感便开始悄然滋生。家里太过安静,白天父母上班,只剩下他一个人。习惯了学校里规律的节奏,习惯了身边总有那个安静专注的身影,习惯了每天固定时间的并肩学习和讨论,突然切换到完全松懈的模式,反而让他有些不适应。
他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图书馆那个靠窗的座位,想起阳光洒在书页上的光斑,想起李黎微微蹙眉思考时的侧脸,以及她清晰冷静的讲解声。才分开几天,他竟然开始怀念那段紧张却充实的期末冲刺时光。
这种怀念在某个百无聊赖的下午达到了顶峰。他盯着手机屏幕,手指无意识地滑动着联系人列表,最终停留在了“李黎”的名字上。犹豫再三,他鼓起勇气,发了一条消息过去:
“在干嘛?寒假作业开始写了吗?”后面跟了一个挠头的表情。
消息发出去后,米小圈的心跳有些加速,眼睛紧紧盯着屏幕,生怕错过回复。
过了大概五六分钟,手机屏幕亮起。
李黎:“刚开始整理。你呢?”
简单的几个字,却让米小圈瞬间坐直了身体,手指飞快地打字:“我也刚准备开始……一个人写作业好没劲,效率好低。”后面配了一个瘫倒在地的表情。
这次,李黎回复得稍快了一些:“嗯,是有点。”
看到这条回复,一个大胆的念头如同电光火石般在米小圈脑海中闪过。他深吸一口气,几乎是屏住呼吸敲下了一行字:
“要不……我们像在图书馆那样,线上自习?就定个时间,比如每天一小时,开着视频或者语音,各自写作业,互相监督?这样可能效率高一点。”
发出这条消息后,米小圈感觉自己的脸颊都有些发烫。这个提议是否太过唐突?她会觉得麻烦或者奇怪吗?
等待回复的每一秒都变得格外漫长。就在米小圈几乎要放弃希望,准备找补一句“不方便就算了”的时候,李黎的回复跳了出来:
“可以。时间你定。”
简单、干脆,没有任何拖泥带水。
米小圈几乎要从沙发上跳起来,巨大的喜悦冲散了之前所有的忐忑和空落。他强压住激动,迅速回复:“那……就每天下午三点到四点,怎么样?用那个常用的会议软件?”
李黎:“好。”
于是,这个看似随意的线上自习约定,就这样定了下来。
第一天下午三点差十分,米小圈就早早地坐在了书桌前,把假期作业、文具整理得井井有条,还特意调整了好几次摄像头角度,确保背景整洁,自己的形象也看起来“认真好学”。两点五十九分,他深吸一口气,点击了李黎发来的会议链接。
屏幕亮起,分成了两格。他那边的画面略显紧张,而李黎那边,已经是一个安静学习的场景。她坐在书桌前,背后是贴着几张便签的书架,镜头只拍到她肩膀以上的部分。她似乎已经进入了状态,正低头写着什么,额前的碎发垂下,侧脸沉静。
“嗨……”米小圈小声打了个招呼,声音因为紧张有点不自然。
李黎闻声抬起头,看向摄像头,点了点头,算是回应,然后便重新低下头,专注于手头的事情。她没有多说什么,但那平静的神情仿佛在说:“开始吧。”
米小圈也赶紧收敛心神,翻开了自己的数学作业。
起初,他还有些不适应。隔着屏幕,能听到对方那边极其细微的书写声,偶尔翻动书页的声音,甚至清浅的呼吸声。这种“在场”又“不在场”的感觉很奇妙。他偶尔会忍不住抬眼去看屏幕里的她,看到她始终保持着专注的姿态,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她无关。
这种专注,无形中也感染了米小圈。他甩甩头,驱散那些杂念,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题目上。慢慢地,他沉浸了进去,解题的思路也变得顺畅起来。
一个小时,在安静的各自努力中,过得飞快。当设定的闹钟响起时,米小圈才恍然惊觉,自己竟然高效地完成了不少作业。
“时间到了。”屏幕那端的李黎也停下了笔,抬起头说道。
“嗯,你今天效率好高啊。”米小圈由衷地说,他看到李黎手边已经写完摞起来的几本练习册。
“你也是。”李黎看了看他面前摊开的、写满了的草稿纸,语气平淡,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可。
“那……明天继续?”米小圈带着期待问。
“好,明天见。”李黎点了点头,随即退出了会议。
屏幕暗了下去,米小圈却还沉浸在一种奇异的满足感中。这一个小时的线上自习,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不仅仅是因为完成了作业,更是因为那种隔着网络,却依然能感受到的、并肩努力的陪伴感。它驱散了寒假的孤单和懒散,让生活重新有了一种小小的、令人安心的规律。
从此,每天下午三点到四点,成了米小圈寒假里最期待的时刻。他们准时上线,默契地开启静音或只保留极低的音量,然后便各自埋首于题海。偶尔遇到难题,米小圈会打开麦克风,轻声问一句:“李黎,这道题你看看?”李黎便会停下笔,仔细看他在摄像头前展示的题目,给出简洁的提示。有时,李黎也会就一些语文或英语的问题,询问米小圈的看法。
这一个小时,成了他们寒假生活中一个稳定的锚点。窗外可能是寒风呼啸,也可能是冬日暖阳,但在网络连接的两个小小空间里,他们是彼此最安静的战友,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延续着学期中养成的默契,也在各自的轨道上,为了不确定却充满希望的未来,默默积蓄着力量。这个寒假的约定,看似简单,却让分离的时光,也变得温暖而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