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宇宙文明共生 第五章 星途共协作,文明谱新篇
“共生号” 在猎户座旋臂边缘继续航行,距离银河一号还有 35 光年。此时,地球与银河一号的 “跨星系合作” 已从 “信号对话” 迈入 “实践落地” 阶段 —— 双方首个合作项目 “银汉二号大气改造” 的技术方案,正通过 “共生号” 的引力波中继系统,进行实时优化与数据互通。
北平控制中心的 “跨星系协作实验室” 内,林晓雅带领团队与银河一号的智慧生命(通过信号转化为的 “全息投影形象”)展开技术研讨。屏幕上,银河二号的行星模型正旋转展示:表面 70% 为液态水,土壤中检测出可耕种的矿物质,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达 35%,氧气含量仅为 5%,无法满足碳基生命生存需求。
“我们按照地球史前‘生态调节符号’设计的大气循环系统,需要在银河二号的赤道区域搭建 10 个‘气流引导塔’,” 林晓雅指着模型上的标记,“这些塔的布局参考了非洲史前‘灌溉渠道’的分流逻辑,能将海洋蒸发的水汽引导至陆地,同时促进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生成氧气 —— 但根据银汉一号传回的行星磁场数据,赤道区域的磁场强度比预期低 20%,可能影响塔的能量传输效率。”
银河一号的全息投影形象(暂称 “蓝星人 A”)立刻调出银汉二号的 “磁场分布符号图”—— 图中用 “波浪纹” 标注磁场强度,与地球史前 “洋流符号” 的表达方式高度相似。“我们可以在引导塔底部加装‘磁场增强模块’,” 蓝星人 A 通过符号转化系统传递信息,“模块的核心技术来自银汉一号的‘恒星磁场利用符号’,能将行星磁场的能量聚集到塔的传输线路中,弥补磁场强度不足的问题 —— 这与地球史前‘聚水器’的能量集中逻辑一致。”
双方很快确定了优化方案:地球提供 “大气循环系统的生态调节算法”,银河一号提供 “磁场增强模块的技术参数”,由 “共生号” 将整合后的方案数据,同步传输至银河一号的 “银汉二号改造基地”。为确保方案的可行性,林晚秋还提议加入 “史前符号验证环节”—— 将方案中的技术参数,转化为地球与银河一号都能理解的 “跨星系通用符号”,比如用 “太阳核心纹” 代表能量输出,用 “三角星象符号” 代表磁场方向,避免技术误解。
“这就像史前人类与陌生部落合作狩猎时,会先用共同符符号约定分工,” 林晚秋说,“跨星系合作更需要‘符号共识’,才能让不同文明的技术真正融合。”
就在 “银汉二号改造方案” 顺利推进时,“共生号” 突然遭遇新的危机 —— 探测器进入了一片 “星际磁场异常区”,区域内的磁场方向频繁变化,导致恒星帆的能量收集效率骤降 30%,引力波通信系统也出现信号干扰,无法正常传输数据。
“异常区的磁场变化周期为 1.5 地球日,与银河一号的‘磁场波动符号’记录的周期不同,” 负责监测的王浩看着数据曲线,“我们现有的磁场适应算法,只能应对单向变化的磁场,无法处理这种随机波动 —— 就像史前人类遇到突如其来的磁暴,无法用常规星象导航一样。”
沈青崖立刻联系蓝星人 A,希望获取银汉一号应对 “磁场异常” 的技术经验。蓝星人 A 很快传回了 “银汉一号磁场应对符号库”,其中的 “动态磁场适应纹” 引起了团队的注意 —— 这种符号由 “可变形的波浪线” 组成,能根据磁场方向的变化调整形态,与地球史前 “风向符号” 的动态记录方式相似。
“‘动态磁场适应纹’的核心是‘实时跟随’,” 和小雨解析符号后发现,“每一条波浪线对应一个磁场方向,线的弯曲程度对应磁场强度,符号会根据磁场变化自动调整波浪的形态 —— 我们可以将这种逻辑转化为‘磁场跟随算法’,让恒星帆的能量收集板像符号一样,实时调整角度,适应磁场变化。”
团队立刻将 “磁场跟随算法” 上传至 “共生号”,同时结合地球史前 “星象校准符号” 的精度控制逻辑,在算法中加入 “磁场方向预判模块”—— 通过分析磁场变化的历史数据,提前 0.5 小时预判磁场方向,让收集板的调整更具前瞻性。
“共生号” 启动新算法后,恒星帆的能量收集效率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通信信号的干扰也明显减弱。蓝星人 A 还通过 “共生号” 的中继,向地球传输了 “银汉一号应对磁场异常的历史案例符号图”,其中记载的 “多磁场区域航行路线”,为 “共生号” 后续穿越类似区域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次危机的化解,是地球与银河一号真正意义上的‘协同破局’,” 林晓雅在危机解除后的研讨会上说,“我们用了地球史前的‘精度控制智慧’,银河一号用了他们的‘动态适应技术’,1+1 的效果远大于 2—— 这就是跨星系合作的真正价值。”
随着 “共生号” 逐渐驶出磁场异常区,“银汉二号改造方案” 的第一阶段任务也顺利完成。银河一号传回的 “银汉二号改造基地” 影像显示,首批 3 个 “气流引导塔” 已成功搭建,塔身上同时刻有地球的 “生态调节符号” 与银汉一号的 “磁场增强符号”,在行星表面形成了独特的 “跨星系文明标记”。
“引导塔启动后,银河二号的大气氧气含量已提升 0.5%,” 蓝星人 A 传递来喜讯,“按照这个速度,100 地球年后,银汉二号将成为适合碳基生命居住的行星 —— 这是地球与银汉一号共同创造的宇宙奇迹。”
北平的初春,“史前文明数字档案馆” 举办了 “跨星系协作成果展”。展厅内,“银汉二号改造方案” 的符号图、“共生号” 穿越磁场异常区的轨迹模拟、银河一号的 “磁场应对符号库” 实物模型(通过 3d 打印还原)整齐陈列;互动区,观众可以通过 “符号转化系统”,将自己的语言转化为 “跨星系通用符号”,体验与 “蓝星人” 的 “符号对话”。
展览的压轴环节,是 “地球 - 银汉一号写作纪念符号” 的发布 —— 符号由地球的 “太阳核心纹” 与银汉一号的 “三角码” 组成,核心是 “双手交握符号”,象征双方 “以智慧为核,以合作为桥” 的共生关系。这个符号将被刻在 “共生号” 的文明存储器外壳上,成为跨星系文明协作的永久纪念。
林晚秋站在纪念符号前,看着来自全球的观众用手机扫描符号,生成自己的 “跨星系协作电子证书”,心中满是感慨。从地球史前的岩石刻痕,到银河一号的引力波信号;从 “共生号” 的孤独启航,到跨星系的协同破局,“文明无界,薪火共传” 的信念,已在宇宙中生根发芽,长成了连接不同文明的参天大树。
“‘共生号’还需要 30 年才能抵达银汉一号,但我们与银汉一号的合作,已经改变了人类对宇宙文明的认知,” 沈青崖走到林晚秋身边,望着展厅外的星空,“未来,我们还会与更多宇宙文明相遇,还会有更多像‘银汉二号’这样的合作项目 —— 但无论走多远,‘符号为桥,智慧共生’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
林晓雅和和小雨带着青少年传承者,在展厅的 “未来协作墙” 上,写下了对 30 年后的期待:“愿‘共生号’抵达银汉一号时,地球与银汉一号已建成‘跨星系文明协作网络’;愿‘文明无界,薪火共传’的信念,能吸引更多宇宙文明加入,共同守护星河的璀璨与多样。”
夜空中,猎户座旋臂的光芒依旧明亮,“共生号” 的航迹如同一条银色的丝带,连接着地球与银河一号。探测器带着地球的文明记忆,带着跨星系协作的成果,继续在深空中疾驰 —— 它的前方,是 30 年后的文明之约;它的身后,是人类与宇宙文明共同书写的 “共生篇章”,在星河中永远闪耀。
(第六章 星河遇新友,共生向未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