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格斗训练带来的肌肉酸痛尚未完全消退,训练区内弥漫的铁血气息却已悄然转变。个人勇武的淬炼暂告段落,陈锋将训练重点转向了一个更为复杂、也更为关键的领域——团队协作。
“一个人是条龙,一群人可能是群虫!”陈锋站在重新布置过的训练区内,声音铿锵。训练假人被移开,取而代之的是模拟复杂地形(由沙包、废弃轮胎和可移动隔板构成)的障碍区。“末世里,单打独斗死得快!我们要做的,是把每个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变成一台高效的杀戮机器,也变成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他根据之前确定的武器配置和人员特点,初步划分了两个核心战斗小组:攻坚组(陈默、陈锋) 与 支援组(陈浩、陈雪) 。父母则作为后勤支援和固定警戒点,参与部分协同演练。
训练从最基本的 交叉火力掩护 开始。
陈锋设定场景:通道遭遇战,左右两侧同时出现模拟目标。
“默娃,你左我右!同时开火,压制!”陈锋低吼。
陈默与陈锋几乎同时举枪(训练用激光模拟器),“噗噗”两声轻响,左侧和右侧的靶子应声“倒地”。
“不够快!犹豫就会挨咬!”陈锋不满,“再来!要形成条件反射!”
一遍,两遍,十遍……直到两人在目标出现的瞬间,无需交流,枪口便能自动指向各自负责的区域,形成无缝的火力覆盖。
接着是 火力交替推进与撤退。
模拟在狭窄通道内,前方出现持续抵抗(多个交替出现的移动靶)。
“浩子,小雪,火力掩护!默娃,跟我上!”陈锋下令。
陈浩和陈雪立刻依托掩体,用弩箭和手枪(模拟)对前方靶区进行压制射击,虽然准头有待提高,但形成了必要的火力干扰。陈默和陈锋则利用这短暂的间隙,低姿快速向前跃进数米,迅速寻找下一个掩体。
“停!转向撤退模式!”陈锋突然改变指令,“浩子,小雪,向后移动,建立新防线!默娃,和我交替掩护后撤!”
陈浩和陈雪有些慌乱地向后跑,寻找新的射击位置。陈默和陈锋则一人射击掩护,一人后撤,再交换角色,动作略显生涩,但基本流程得以执行。
“混乱!撤退比进攻更难!记住自己的位置,记住队友的位置!别把后背卖给空气,也别挡住队友的射界!”陈锋厉声点评。
最具挑战性的是 模拟营救伤员。
陈锋设定场景:陈浩在“侦察”时被“击中”(腿部中弹模拟器发出信号),被困在开阔地带,周围有模拟丧尸(移动靶)靠近。
“小雪,报告伤员位置和敌情!”陈默立刻接管指挥。
“浩哥在三点钟方向,距离二十米,无掩体!两个目标正在靠近,速度中等!”陈雪快速回应,声音带着刻意压制的紧张。
“大哥,左翼压制!小雪,右翼干扰,吸引注意!我负责接近救援!”陈默迅速分配任务。
陈锋立刻对左侧靶子进行精准点射,延缓其“前进”。陈雪则向右侧靶子附近射击,试图引开其“注意力”。陈默则利用这创造出的短暂空档,低姿迅猛突进,冲到陈浩身边。
“能走吗?”
“左腿……动不了!”陈浩按照剧本喊道,脸上还真挤出了几分痛苦。
“我背你!掩护!”陈默低喝一声,一把将陈浩拉起背在背上(训练用假人负重),转身就向掩体后撤。
陈锋和陈雪的火力全力掩护,压制着试图靠近的“目标”。整个过程虽然磕绊(陈默负重移动速度受影响,陈浩的“惨叫”有点夸张),但总算在“丧尸”合围前,将“伤员”成功拖回了安全区。
“像一坨狗屎!”陈锋毫不留情地评价,“掩护火力分散,救援路线选择冒险,伤员配合稀烂!但是——流程走通了!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吗?”
家人们喘着粗气,互相看着,开始七嘴八舌地复盘:
“我的压制不够连贯,让左边那个差点冲过来。”陈锋自我检讨。
“我……我太紧张了,射击没准头,没吸引到右边那个的注意。”陈雪脸色微红。
“我该提前告知无法移动,并准备好配合姿势,能节省时间。”陈浩也意识到了问题。
“我的路线应该更迂回,虽然多花两秒,但更安全。”陈默冷静分析。
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失败、复盘、再演练中,默契的萌芽悄然生长。他们开始懂得用简短的口令和手势代替冗长的交流,开始学会在移动中用眼角余光关注队友的位置,开始信任同伴会守住自己身后的盲区。
陈默的空间感知能力在团队协作中开始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他能在复杂地形中,为小队指示出最优的前进或撤退路线,能提前预警障碍物后的潜在威胁(模拟),甚至能大致判断出队友的弹药(箭矢)存量,提醒其进行补给或切换武器。
训练是艰苦的,甚至可以说是折磨人的。但每当他们成功地完成一次流畅的交叉掩护,一次无懈可击的交替撤退,一次干净利落的“伤员”营救,那种由团队力量带来的成就感和安全感,远比个人击倒一百个假人更加令人振奋。
他们正在从一群拥有武器的个体,向着一个真正的战斗集体蜕变。
然而,就在团队协作训练渐入佳境之时,一直监控外界的陈雪,收到了无人机传来的最新图像信息。她看着屏幕,眉头微微蹙起,转身向正在休息复盘的家人们报告:
“哥,无人机在西北方向,距离约八公里处,发现一支幸存者车队。大约五六辆车,有改装痕迹,正在沿着旧公路向我们这个方向缓慢移动。”
训练场上的气氛,瞬间为之一变。
团队的磨合尚未完美,但外界的变量,已经不容置疑地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