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波中传来的远方绝望,如同冰冷的雨滴,敲打在堡垒这叶孤舟的甲板上。信息收集带来了宏观的认知,但也带来了更深的凝重。陈默深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任何长远的生存都不能只依赖于即时的反应和模糊的经验。系统化的知识积累,是比武器和围墙更为深远的保障。
他没有沉浸在那些破碎的信息中,而是转身走向指挥中心内一个独立的、物理隔离的终端。这个终端不连接外部网络,只用于内部数据处理和存储,安全性最高。他调出一个新建的、加密等级极高的文档,标题简洁而有力——《“守望者”生存日志(第一卷)》。
“小雪收集的信息,描绘了外部的轮廓。”陈默一边快速建立着日志的框架目录,一边对围拢过来的家人说道,“现在,我们需要填充内部的细节。关于我们的敌人,关于我们身处的环境,关于我们自身的消耗。这些细节,将决定我们能否在这场漫长的生存战争中,笑到最后。”
他首先创建了第一个大类:【敌对单位观察记录】。
· 条目1.1:普通丧尸(暂定名)行为模式细化。 陈默开始输入,基于之前的实战评估和持续监控,补充更具体的细节:“……观测到其对强烈日照表现出轻微不适,倾向于在阴影下或夜间更为活跃……对持续单一频率声波刺激可能产生短暂‘适应性’,需采用波动模式……对血腥味敏感度极高,有效吸引范围待精确测算……确认其对活物气息的追踪能力,堡垒需持续优化空气过滤及废气排放隐匿性……”
· 条目1.2:环境变异体(理论推测)。 陈默根据前世模糊记忆和逻辑推断,预留了位置,并写下备注:“基于病毒扩散及环境剧变(辐射、化学污染、极端气候),存在催生特定环境变异体可能。需密切关注异常个体报告(如:对火焰\/低温\/辐射有特殊反应或抗性、移动速度\/力量显着异常、具备初步特殊能力等),一旦发现,立即启动最高优先级研究分析。”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将观察转化为冰冷、客观的文字和数据。这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在构建一套应对丧尸的“百科全书”。
接着,他创建了第二个大类:【环境与资源监测】。
· 条目2.1:气候与大气数据。 他开始记录堡垒外部传感器传回的实时和历史数据:“……大气悬浮颗粒物浓度持续高于安全阈值1000%……背景辐射水平轻微波动,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日照强度因烟尘遮蔽,平均下降约40%……酸雨频率?需安装专用监测设备……”
· 条目2.2:外部水资源样本分析(间接)。 通过分析雨水、冷凝水样本(经严格消毒处理后分析):“ph值偏酸性,重金属及未知有机污染物含量超标,确认不可直接接触或饮用,强化水循环系统维护至关重要。”
· 条目2.3:潜在资源点标记。 他调出电子地图,开始根据无人机侦察画面,标记可能存在有价值物资的地点:“……城西废弃物流仓库(疑似有未开封集装箱)……北郊废弃加油站(地下储油罐可能存在残余燃油)……某研究所旧址(可能存在实验设备或资料)……风险等级:高(均位于尸群密集区或邻近)。”
陈浩看着哥哥标记出的那些地点,眼睛微微发亮,这些都是未来可能的技术宝藏,但看到后面标注的“高风险”,又不由得缩了缩脖子。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类:【内部系统运行与物资消耗模型】。
陈默调取了堡垒管理系统的后台数据,开始建立数学模型。
· 条目3.1:能源消耗曲线。 他绘制出在不同警戒级别、不同人员活动强度下的电力、燃料消耗图表。“数据显示,在绿色警戒及日常模式下,我们的太阳能和储能系统可以满足85%的需求,柴油发电机作为补充。但在红色战斗警戒或进行高能耗活动(如大规模金属冶炼、高强度信号传输)时,柴油消耗将急剧增加。需建立预警机制,确保能源安全。”
· 条目3.2:食物与饮水消耗速率。 他输入了当前六口之家的每日标准配给量,并开始推演。“按现有配给标准,主食类可维持超过30年,罐头及脱水食品类超过25年,饮用水无限(依赖循环)。但需考虑人口增加、配给标准调整、以及食品自然变质(尽管速度极慢)等因素。建立动态模型,每季度复核一次。”
· 条目3.3:关键物资消耗与备份。 他重点关注武器弹药、医疗药品、设备备用零件等。“弩箭箭矢为可回收资源,但存在损耗率……制式弹药消耗需与实战频率挂钩,建立‘训练弹’与‘实战弹’分类管理制度……抗生素等关键药品无法再生,需极其谨慎使用,并积极寻找替代品(如中草药培育)或外部获取途径……”
陈默的记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持续更新的过程。他设定了日志的更新频率和权限,只有他和陈雪拥有最高编辑权限,其他人可以查阅特定部分。
“这本日志,将是我们活下去的另一个大脑。”陈默保存了初步建立的框架和第一批数据,对家人说道,“它记录过去,分析现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它能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风险,优化资源的利用,找到敌人的规律和弱点。”
他看向陈雪:“小雪,后续的日常数据记录和初步分析,由你负责填充到日志中。任何异常波动,立即标记。”
他又看向陈浩:“小浩,技术类物资的损耗和性能衰减数据,由你提供。”
“明白!”陈雪和陈浩同时应道。
陈建国看着屏幕上那严谨、细致甚至有些冷酷的记录,深深感受到了儿子为这个家所耗费的心力。这不仅仅是武力上的守护,更是智慧上的长远布局。李秀娟也默默点头,她虽然不太懂那些复杂的数据,但她明白,儿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这个家能更长久地存在下去。
生存日志的建立,标志着“守望者”堡垒的生存模式,从依靠个人经验和勇气,开始向依靠系统化、数据化的科学管理迈进。这是一项枯燥却至关重要的基础工程,它为他们在这片废土上的长期存在,打下了坚实的基石。而随着这本日志的日渐丰满,一套维系这个小小社会运转的内部规则,也到了必须被明确梳理和严格执行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