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队内部的熔炼渐入佳境,但林锋深知,训练场上的精兵强将,必须经过真实战火的洗礼才能蜕变成真正的尖刀。机会很快到来。
支队部接到地方民兵送来的情报:一股约三十余人的国民党杂牌武装(实为收编的土匪),盘踞在距离教导队驻地约四十里外的一个叫“靠山屯”的村庄,征粮派款,欺压百姓,甚至杀害了两名不愿交粮的农会干部,气焰嚣张。这股敌人战斗力不强,但熟悉地形,据点设在屯子里,有简单的工事。
李支队长和王指导员商量后,决定将这个任务交给教导队,作为一次难得的实战检验。
任务下达,教导队上下群情振奋,摩拳擦掌。林锋却异常冷静。他没有急于出动全部人马,而是精心挑选了一个加强排的兵力,由表现优异的孙大勇担任临时排长,成员则混合了侦察、狙击、爆破等各小组的骨干,以及像赵小川、王猛这样有特点的学员。他要的不是简单的歼灭战,而是一次全方位的实战考核。
战前,林锋组织了一次详细的沙盘推演。
“目标,靠山屯。敌情,三十余人,轻武器,据守村内院落。地形,村庄背靠小山,前方有开阔地。”林锋用木棍指着沙盘,“强攻,伤亡大,且容易让敌人溃散,达不到锻炼效果。我们要用最小的代价,干净利落地解决战斗,同时检验各科目训练成果。”
他看向赵小川:“赵小川,如果你是突击组长,如何选择渗透路线?”
赵小川推了推眼镜,仔细看着沙盘,手指划过一条迂回到村后小山的小路:“连长,我认为应该利用夜色,从后山潜入,避开正面开阔地。这里林木茂密,便于隐蔽。”
“嗯,思路正确。王猛,你熟悉山林,由你带侦察小组前出,摸清后山小路是否有暗哨,选择具体渗透点。”
“是!”王猛瓮声应道,眼中闪着猎手的光。
林锋又看向爆破手出身的学员李根壮:“如果敌人龟缩在坚固院落里,如何最快破门?”
李根壮比划着:“计算好药量,用集团装药炸开院门门轴,或者用竹竿顶送炸药包到墙根。”
“可以。但要精准,不能伤及可能被关押的群众。狙击组,”他转向水生挑选出的几名“鹰眼”,“你们的任务是占据后山制高点,负责监视全村,优先狙杀试图反抗的敌人头目和机枪手,掩护突击组行动。”
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推演和问答。林锋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眼前的实际敌情、地形紧密结合,让学员们真正理解为何要这样部署。
夜幕降临,加强排悄然出发。一切按计划进行。王猛带领的侦察小组如同幽灵般摸上后山,清除了一个打瞌睡的哨兵。赵小川率领的突击组沿着预定路线成功渗透到村内。狙击组也在制高点就位。
战斗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打响。
水生亲自指挥狙击组,第一枪就精准地击毙了正在村公所门口抽烟的敌军队长。突如其来的冷枪让敌人陷入混乱。
与此同时,李根壮带领的爆破组迅速接近敌人据守的核心院落。测量、安置炸药、撤离,动作干净利落。“轰”的一声巨响,院门被炸得四分五裂。
孙大勇怒吼一声,带领突击组如猛虎下山,冲入院落。他们三人一组,交替掩护,冲锋枪和步枪短点射精准泼洒,瞬间压制了院内的残敌。王猛则带着几个人从侧翼翻墙而入,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整个战斗过程不到二十分钟。三十多名敌人被击毙大半,剩余皆俘。教导队方面仅两人轻伤。战士们还从地窖里解救出了几名被关押的群众。
战后总结会上,气氛热烈。学员们兴奋地讨论着战斗细节,亲身实践让他们对训练内容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
赵小川感慨:“纸上谈兵终觉浅,只有真正走一趟那条山路,才知道地图上一个简单的曲线意味着什么。”
王猛摸着脑袋:“以前总觉得配合碍手碍脚,这次要不是孙排长他们正面吸引,俺也没那么容易翻进去。”
李根壮则心有余悸:“安装炸药的时候,手还是有点抖,生怕算错了量。实战和训练场感觉完全不一样。”
林锋听着大家的发言,最后总结道:“这次战斗,证明了我们之前的训练方向是正确的!你们的理论学到了,技能掌握了,并且在实战中基本运用了出来。这是巨大的进步!”
他话锋一转:“但是,问题也不少!渗透时还是有动静,爆破手紧张,突击组进入院落后的搜索不够细致……这说明,我们离‘精锐’还有距离。实战,是检验训练的唯一标准,也是发现问题的最佳途径。”
“这次小胜,只是开始。要把这次的经验教训,好的保持,坏的改掉,融入到以后的训练中。下一次实战,我要看到一支更冷静、更精准、更致命的队伍!”
通过这次小规模实战检验,教导队的学员们真正体会到了何为“学以致用”。理论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技能也不再是训练场上的表演,它们变成了战场上克敌制胜、保护自己的真实力量。这种结合带来的信心和感悟,是任何模拟训练都无法替代的。教导队这把剑,第一次真正尝到了血的滋味,锋芒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