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3t原则核心:轮流谈话
从“命令”到“启发”:语言模式的本质转变,培养会思考、有主见的孩子。
如果说共情关注是建立沟通的基础,充分交流是提供语言养料,那么“轮流谈话(take turns)”就是3t原则的核心,它决定了孩子能否从被动的语言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与表达者。
很多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本质上是“单向命令”。
我们习惯用“不许碰”“快过来”“听我的”这类语言,让孩子服从我们的安排。
这种交流模式下,孩子没有表达的机会,也没有思考的空间,只能被动接受指令。
长期下来,孩子会变得缺乏主见、依赖他人,甚至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轮流谈话,要求父母与孩子建立“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
它不是一方发号施令,另一方服从,而是双方轮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与观点,互相倾听、互相回应。
这种模式下,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重视,从而更愿意主动思考、主动表达。
从“命令”到“启发”,是语言模式的本质转变。
父母要学会用建议、提示、提问的方式,替代直接的命令。
比如孩子想碰热水壶时,不要说“不许碰!危险!”,而是说“这个水壶里装的是热水,摸了会烫伤手,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不受伤呢?”;
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时,不要说“你怎么这么小气,快把玩具分给小朋友”,而是说“如果小朋友把他的玩具分给你玩,你会开心吗?那你把玩具分给小朋友,他也会很开心呀”。
这种启发式的语言,不会直接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思考“为什么”“怎么办”。
它能激发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从内心理解规则、明白道理,而不是单纯地服从外在的命令。
开放式问题的力量起到打开思考的大门的作用。
轮流谈话的关键,在于用开放式问题替代封闭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通常只有“是”或“不是”“对”或“错”这类简单的答案,比如“你喜欢这个玩具吗?”“你吃饱了吗?”,它会限制孩子的思维,让孩子无需深入思考就能给出答案。
而开放式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孩子调动大脑的思维能力,进行分析、判断、想象后才能回应。
比如“你为什么喜欢这个玩具呀?”“你觉得这个故事里的小动物做得对吗?”“如果我们现在去公园,你想玩什么呢?”这类问题,能有效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与表达欲望。
开放式问题能让孩子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
比如问孩子“你觉得这个积木还能怎么搭?”,孩子可能会给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开放式问题还能让父母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与感受。
运用开放式问题时,父母要注意根据孩子的年龄与认知水平设计问题。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问题可以简单、具体,比如“你今天在幼儿园玩了什么呀?”;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问题可以更复杂、更有深度,比如“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呢?”。
同时,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回答,不要打断、不要评判,哪怕孩子的答案不够合理、不够完整,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
比如孩子回答“我今天在幼儿园玩了沙子”,父母可以接着问“玩沙子的时候,你做了什么呀?”“你觉得玩沙子有趣吗?为什么?”,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孩子深入思考、详细表达。
这种持续的互动,能让轮流谈话更有深度,也能让孩子的思考能力在不断的提问与回应中得到提升。
耐心等待的价值:是给思考留足空间
很多父母在问孩子问题后,会急于得到答案。
如果孩子没有立刻回应,就会不断催促“快说呀”“你怎么想的”,甚至直接给出答案。
这种做法,会剥夺孩子思考的机会,破坏轮流谈话的节奏,让孩子逐渐失去表达的兴趣。
轮流谈话的核心,是“轮流”,既包括表达的轮流,也包括思考的轮流。
当父母提出问题后,孩子需要时间来组织语言、梳理思路,这个过程对孩子的思维发展至关重要。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脑处理信息、组织语言的速度,比成人慢很多。
因此,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等待时间,通常至少3-5秒,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耐心等待,不仅是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它传递的信息是“我在乎你的想法,我愿意等你表达”。
这种尊重,会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从而更愿意主动思考、主动表达。
哪怕孩子最终没有给出完整的答案,这个思考的过程也能锻炼他的思维能力。
在等待的过程中,父母可以用温和的眼神看着孩子,给予鼓励的表情,让孩子感受到支持。
不要用催促的语气,也不要表现出不耐烦。
如果孩子实在无法回应,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比如“你是不是觉得……”“你可以想一想……”,引导孩子继续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比如问孩子“你觉得这个故事里的小松鼠为什么会迷路呢?”,如果孩子没有立刻回答,父母可以等待几秒,然后说“是不是因为小松鼠太贪玩,跑太远了呀?”,引导孩子顺着这个思路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既给予了孩子思考的空间,又提供了适当的帮助,让轮流谈话能顺利进行。
耐心等待,是轮流谈话成功的关键。
它能让孩子在无压力的环境中充分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孩子从被动的“听话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与“表达者”。
基于过程的称赞:是塑造成长型思维
轮流谈话中,称赞是重要的环节。
但不同的称赞方式,会对孩子的思维模式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很多父母习惯夸孩子的天赋或结果,比如“你真聪明”“你真厉害,一下子就做好了”,这种基于天赋与结果的称赞,会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认为成功是因为自己聪明,失败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从而害怕挑战、害怕失败。
而《父母的语言》倡导“基于过程的称赞”,就是称赞孩子的努力、坚持、方法与进步,比如“你这段时间练习搭积木很认真,所以搭得越来越高了”“你遇到困难没有放弃,一直努力尝试,这种精神真值得表扬”“你用了新的方法搭积木,真有创意”。
这种称赞方式,会让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失败是成长的机会,从而更敢于挑战、更勇于坚持。
基于过程的称赞,能让孩子关注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只盯着结果。
它能让孩子明白,无论最终是否成功,只要付出了努力、学到了东西,就是一种收获。
这种思维模式,会让孩子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更能从容面对挫折与挑战,更有韧性。
进行基于过程的称赞时,父母要注意具体、真诚。
不要泛泛地说“你真棒”,而是要具体指出孩子值得称赞的地方。
比如孩子搭积木时尝试了很多次才成功,父母可以说“你刚才搭积木的时候,倒了好几次都没有放弃,最后终于搭成了,妈妈真为你骄傲”;
孩子主动分享玩具,父母可以说“你主动把玩具分给小朋友玩,知道分享会带来快乐,你做得真好”。
同时,称赞要适度,不要过度夸大。
过度的称赞会让孩子变得骄傲自满,无法正确面对批评与失败。
要让孩子明白,称赞是对他努力的肯定,而不是对他的“捧杀”。
基于过程的称赞,是轮流谈话的点睛之笔。
它能让孩子在交流中感受到肯定与鼓励,同时塑造积极的思维模式,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更有力量、更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