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根基
次日召开的关于北苑片区改造后续工作的专题会议,气氛并不轻松。
发改委主任拿着初步预算,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林市长,按照目前的规划,产业导入和提升社区服务配套,资金缺口很大。光是新建那个集菜市场、社区医疗、文体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预算就超出了前期预留的资金池。”
财政局局长接着话头,语气谨慎:“市里财政虽然稳步增长,但各方面都要钱。陈副书记那边推动的几个大项目,前期调研、规划也都需要投入。我们这边压力不小。”
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微妙的观望情绪。陈海洋力推的大项目如同耀眼的灯塔,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相比之下,北苑片区这种投入大、见效慢、主要惠及普通市民的民生工程,在政绩的天平上,似乎显得有些“分量不足”。
林辰坐在主位,安静地听着汇报,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钢笔。他理解这些部门负责人的难处,官场上,资源的流向往往伴随着权力的风向。
“各位,”等所有人都发言完毕,林辰放下笔,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我知道北苑片区的改造,不像引进一个百亿级工业项目那样,能立刻体现在Gdp和财政收入上。它琐碎,它耗时,它甚至可能费力不讨好。”
他顿了顿,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但是,我们搞城市建设、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便利,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北苑片区住着几十万市民,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关注哪个新区又落成了什么大项目,但他们每天都要买菜、看病、孩子放学后有个地方活动。”
“综合服务中心不是面子工程,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资金缺口,我们来想办法。”林辰看向发改委和财政局负责人,“财政压力大,我理解。这样,综合服务中心的项目,我们分阶段推进,优先保障菜市场和基础医疗部分。另外,我们可以尝试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比如社区文体部分,是否可以与本地有资质的企业合作,采用共建模式?”
他思路清晰,一条条分析着可行的路径,既考虑了现实约束,又牢牢抓住了项目的核心——服务于民。他没有高声强调,也没有空谈口号,只是用务实的态度和具体的方案,一点点化解着与会者的疑虑。
“至于产业导入,”林辰看向负责招商的同志,“我们不追求高大上,要立足北苑的实际和未来入住市民的需求。重点引入便民服务业、轻型环保手工业,可以创造就业,又能完善社区功能。相关政策要细化,要有吸引力。”
会议开了将近三个小时,最终敲定了分阶段推进的方案,并成立了由林辰亲自牵头的专项工作组,协调资金和招商问题。散会后,几位部门负责人离开时,脸上的凝重神色减轻了不少。林副市长没有唱高调,而是给出了切实的解决路径,这让他们心里有了底。
回到办公室,已是傍晚。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光洁的地板上。林辰感到一丝疲惫,但精神却异常清醒。与陈海洋的博弈是宏观层面的较量,而真正让这座城市向好的,正是这一点一滴、具体而微的努力。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沈清秋发来的短信,只有简单几个字:“湛湛会叫妈妈了,很清楚。”后面跟着一个笑脸。
林辰看着那条短信,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心底那片因权力博弈而略显冷硬的地方,瞬间被一股暖流浸润。他拿起电话,拨了回去。
“真的?你教了他多久?”他的声音里带着笑意。
电话那头传来沈清秋温柔的声音,背景还有儿子咿咿呀呀的学语声:“就今天下午,突然就喊出来了。你那边结束了吗?忙了一天,累了吧?”
“还好。”林辰走到窗边,看着楼下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刚开完会。北苑那边的事情,有点棘手,不过总算理出头绪了。”
“嗯,你也别太逼自己。”沈清秋轻声说,“家里都好,湛湛今天很乖。”她没有过多追问工作上的事,只是用家常的温暖,为他卸去肩上的重担。
听着电话那头妻儿的声音,林辰忽然觉得,白天会议上那些纷争和压力,都变得遥远而微不足道。他所争所谋,不就是为了守护这寻常巷陌里的点滴灯火与温情吗?
挂了电话,他重新坐回办公桌前,打开了那份需要重新制定的教育均衡改革实施方案。灯光下,他的身影显得坚定而沉稳。
陈海洋可以高举高打,用震撼性的项目吸引目光。但他林辰,选择深耕脚下这片土地,将根基扎进最基层的土壤里。阳谋对阳谋,他走的,是另一条路,一条更慢,却可能更稳、更长的路。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