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丝小队实战检验的大获成功,与林可、杨华“特殊的统御境巅峰”定位的明确,如同两股并行的洪流,彻底扫清了艾瑞蒙德学院内部残余的迟疑与观望情绪。改革的浪潮不再仅仅是一种趋势,而是成为了学院上下必须适应、并且积极投身其中的现实。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创造力,在学院的每一个角落迸发出来。
然而,无论是激动人心的实战胜利,还是震撼人心的境界新解,其背后都需要一个坚实、可持续的体系作为支撑。零星的火花可以点燃热情,但唯有系统性的薪火相传,才能照亮通往未来的漫长道路。林可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这一点。短暂的庆祝和舆论发酵之后,她的精力迅速回归到了最核心的奠基工作上——将那些已经验证有效的理念、方法和技术,进行系统性的整合、深化与制度化。
于是,那座被命名为“魔法结构与能量应用研究所”(通常被简称为“林可研究所”)的建筑,成为了学院新的心脏与大脑,日夜不停地高效运转着。
研究所坐落于学院主塔的东侧翼,原本是一处存放古籍和进行一些冷门魔法实验的场所,如今被彻底改造。厚重的黑曜石墙壁上镶嵌着新型的导魔金属线路,为内部的各种实验设备提供稳定能量;巨大的落地水晶窗取代了原本狭小的彩绘玻璃,让充足的阳光照射进来;内部空间被重新规划,分成了理论推导区、模型解析实验室、法阵构建车间、能量测试场、以及一个拥有巨大魔法沙盘和实时数据投射墙壁的中央指挥室。
这里汇聚了学院当前最顶尖的人才——不仅是卡尔文这样醉心于理论探索的高阶法师,更多是被“标准化”和“优化”理念吸引而来的、思维活跃、手法精准的「架构境」中青年法师,甚至还有几位像莉莉丝这样表现出卓越潜质的年轻学员被特许参与辅助性研究工作。整个研究所弥漫着一种混合了臭氧(能量实验残留)、旧羊皮纸和新鲜墨水的气息,以及一种紧绷而专注的学术氛围。
此刻,在研究所的中央会议室,一场关于“标准法术模型审定委员会”阶段成果总结与下一步规划的会议正在进行。长长的会议桌上铺满了图纸、数据报告和样本模型,林可坐在主位,卡尔文、几位核心研究员以及被特邀参加会议的埃利奥特导师分坐两侧。
“过去四周,”一位负责数据汇总的研究员正在汇报,他的语气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委员会已完成对全部十七个零级戏法、九个一环法术、五个二环法术的标准化解析与重构工作。所有新模型均已通过稳定性、能耗、构建速度三项核心指标的测试,平均构建成功率提升百分之四十五,平均魔力消耗降低百分之三十三,平均构建时间缩短百分之二十八!”
一组组冰冷而精准的数据,揭示的是革命性的进步。这意味着,一名刚刚踏入「织法境」的学员,使用标准化模型,其实际施法能力和效率,几乎可以媲美传统模式下苦练一年以上的同级者!
“很好。”林可点了点头,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标准法术构建指南·第一卷(零至二环)》的编撰工作必须立刻跟上。埃利奥特导师,低年级教学区的反馈如何?”
埃利奥特导师如今已是改革的坚定拥护者,他脸上带着红光,闻言立刻回答道:“反响极其热烈!学员们,尤其是那些天赋平平、过去进展缓慢的学员,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不再抱怨‘找不到感觉’,而是热衷于钻研‘标准步骤’,比较数据,互相切磋技巧。教学效率……说实话,比我过去几十年见过的任何时期都要高!”
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部分学员过于依赖标准步骤,在遇到标准模型未能完全覆盖的细微环境变化时,显得有些僵化,缺乏应变能力。”
“这是预料之中的情况。”林可并不意外,“标准化是打下坚实的地基,而非建造唯一的房屋。下一步,委员会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在标准模型的基础上,开发‘自适应微调模块’和‘复合应用范例’,引导学员在掌握基础后,学会灵活变通与组合创新。这将是我们《指南·第二卷》的主要内容。”
她将目光转向卡尔文:“卡尔文先生,三环及以上法术的解析工作,进展如何?尤其是涉及规则层面干预的那些。”
卡尔文推了推眼镜,神情专注而严肃:“三环法术的解析已接近尾声,结构复杂度显着提升,但仍在可控范围内。真正的挑战在于四环及以上的法术,它们开始更多地涉及对宏观物理规则的局部覆盖和重写,传统模型中的模糊和经验性部分增多。例如四环法术‘任意门’,其空间折叠与连接的理论基础,目前的‘标准法术构建语言’尚不能完全精确描述其能量回路在维度层面的变化。”
“这正是我们需要突破的关键。”林可指尖轻点桌面,“不能精确描述,就意味着无法彻底优化,无法大规模标准化传授。我建议,成立一个‘高阶法术基础理论攻关小组’,由您亲自负责,集中精力解决四环到六环法术背后涉及的‘规则接口’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描述这些规则干预行为的‘元语言’。”
“元语言……”卡尔文眼中爆发出强烈的求知光芒,“描述规则的语言……这将是通往「真理境」的钥匙之一!我立刻着手!”
会议接着讨论了“林氏优化法阵”的推广计划。首批在三个高阶练习室安装的法阵运行稳定,效果卓越,博格导师甚至凭借其辅助,成功稳固了「统御境」后期的境界,并开始尝试触摸七环法术的更深层应用。研究所接下来计划在学院的元素池、冥想塔等核心区域逐步安装优化法阵,并开始研究小型化、便携化的可能性,以备野外作战或特殊任务之需。
“法阵的优化不仅仅是提供能量,”林可强调,“其创造的‘低干扰环境场’本身就是一个极佳的研究对象。杨华注意到,在这个环境场内,法师更容易进入深度冥想状态,与魔力的亲和度也会提升。这或许能为我们理解‘环境魔力惰化’的根源,以及开发更普适的‘环境调和’技术,提供线索。”
就在会议接近尾声时,研究所的大门被轻轻推开,杨华走了进来。她刚结束一场在智慧古树下的大型“调和冥想课”,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温润平和。她安静地坐在林可身边的空位上,立刻有研究员为她递上一杯特制的、具有安神效果的花茶。
“杨华女士来得正好。”林可看向她,“关于新境界体系的推广,尤其是‘生命韵律疗法’与各境界修行的结合,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更具体的方案。”
杨华微微颔首,轻声说道:“我这边也有一些进展。通过大规模授课和个别辅导,我发现不同境界的法师,其生命韵律与魔力结合的‘症结’各有不同。「启明境」重在引导与疏通,建立连接;「织法境」需协调构建节奏与呼吸,减少内耗;「架构境」要管理多线程意念,防止思维淤塞;而「统御境」……则开始需要与外部环境,尤其是优化法阵形成的‘场’进行深度共鸣。”
她拿出了一卷她自己绘制的、充满柔和线条和能量流向示意的人体经络与能量节点图,与林可那些充满几何图形和数据标记的图纸形成了鲜明而和谐的对比。
“我初步整理了一份《各境界身心调和要点》,可以作为新教材的补充章节。另外,与草药学导师合作的改良魔药,第一批‘宁静之心(调和版)’和‘活力复苏(滋养版)’已经通过安全性测试,效果和口碑都很好,可以考虑纳入学院的常备资源列表。”
林可接过那卷图纸,仔细看着上面那些蕴含着独特感知智慧的标注,眼中露出赞赏的神色。“很好。这将我们的体系从单纯的‘术’与‘法’,提升到了‘道’与‘理’的层面。认知、控制、应用,需要与身、心、灵的调和相辅相成。”
她综合了会议的所有讨论,做出了最终总结与部署:
“诸位,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其最终目标,并非仅仅是解决艾瑞蒙德当前的困境,亦非单纯提升个人或学院的战斗力。”林可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回荡在会议室中,“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套全新的、完整的、可复制的、并且能够自我演进的魔法认知与修行体系——「星轨-林杨体系」。”
“这套体系,将以‘星轨-林杨九境’为力量层阶框架,以‘科学量化’与‘内在调和’为两大核心方法论支柱,以‘标准化模型’、‘优化法阵’、‘生命韵律疗法’以及未来我们会开发出的更多工具作为具体实践手段。”
“而研究所,就是这套体系的研发核心与发动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将围绕以下几个方向展开:
第一,深化理论基础。完成《标准法术构建指南》全卷编撰,攻克高阶法术的‘规则接口’描述难题,完善‘星轨-林杨九境’的理论阐述与量化标准。
第二,推动制度重建。将我们的研究成果,系统性地融入学院的招生、教学、考核、晋升等每一个环节。编写全新的教材,培训导师,建立与新体系匹配的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三,拓展应用边界。探索魔法在生产、医疗、建设等更广阔领域的应用可能性,建立魔法工坊,让魔法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第四,培养后续人才。不仅要培养强大的法师,更要培养懂得思考、善于创新、能够继续推进这套体系发展的研究者与教育者。莉莉丝他们,是第一批成果,但绝不是最后一批。”
林可的展望,为研究所,也为整个艾瑞蒙德学院,描绘了一幅清晰而宏大的蓝图。所有人都听得心潮澎湃,他们意识到,自己正在参与的,是一项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伟大事业。
会议结束后,林可和杨华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并肩站在研究所中央指挥室那巨大的魔法沙盘前。沙盘上实时投影着学院各区域的能量流动模拟图,以及研究所各项任务的进度状态。
“制度重建……魔法教育改革……”杨华轻声念着这几个词,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这恐怕会比破解法术模型、优化法阵要艰难得多。触动固有的利益和观念,总会遇到最强的阻力。”
林可注视着沙盘上那些代表不同能量流的光带,目光锐利:“我知道。任何改革,深入到制度层面,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也无需退路。事实已经证明,旧有的体系无法适应变化,甚至本身就是问题的根源之一。”
她操作着沙盘的控制符文,将视角切换到低年级教学区,那里代表着标准化模型构建成功的光点密集而稳定地闪烁着。
“你看,种子已经播下,并且开始发芽。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这些幼苗,创造一个能够茁壮成长,而不是被旧有藩篱扼杀的新环境。编写新教材,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面对的是导师队伍的更新与培训,是考核标准的彻底变革,是资源分配方式的调整,甚至是……与学院之外,那些固守传统的魔法势力可能发生的理念冲突。”
杨华握住林可的手,感受着她掌心传来的坚定与力量,心中的那丝担忧渐渐消散,化为支持与信任。“无论如何,我们一起面对。”
就在这时,研究所的门再次被敲响。进来的是莉莉丝,她脸上带着征询的神色。
“林可老师,杨华老师,”莉莉丝恭敬地说道,“低年级有几个学弟学妹,在尝试将‘闪光术’的标准化模型进行微调,以产生不同频率的光波,他们遇到了一些能量干涉的问题,想向研究所申请一些基础的探测仪器和指导……不知道是否符合规定?”
林可和杨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看,变革的种子,已经开始自主地寻求突破了。
“当然符合。”林可脸上露出一丝罕见的、真正意义上的笑容,“让他们过来吧,研究所的存在,就是为了支持和引导这样的探索。告诉他们,勇于在标准基础上尝试创新,正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莉莉丝高兴地应了一声,转身离去。
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林可对杨华说:“看,未来的希望,就在他们身上。而我们,要为他们铺好前行的道路。”
制度重建与魔法教育改革的序幕,就在这间充满了理性与感知、数据与韵律的研究所里,悄然拉开。前路必然充满挑战,但方向已然明确,基石正在奠定。艾瑞蒙德学院,这艘古老的航船,正在两位异界舵手和一群新生代水手的共同努力下,调整着所有的风帆与船舵,准备驶向一片前所未见的、广阔而充满未知的新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