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指引]暗夜曙光现
邱氏别院的夜,在吴忠友离去后,并未恢复真正的宁静。赵致远独坐书斋,并未立刻离开。他需要复盘今晚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对话,吴忠友眼中每一次情绪的波动。他知道,种子已深埋,但能否顶开最后那层坚硬现实的冻土,仍需等待,以及,或许还需要一阵恰到好处的“东风”。
而这阵“东风”,比赵致远预想的来得更快,也更残酷。
接下来的两日,对吴忠友而言,是此生最为煎熬的四十八小时。赵致远的话语,那些关于家人安危的承诺、关于个人前程的描绘、关于历史潮流的论断,如同魔咒,在他脑海中反复回响,与他对现实的恐惧、对未知的迷茫激烈搏杀。他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办公时也时常走神,那份内部审查的密件,更像一道催命符,时刻提醒他时间的紧迫。
转机,发生在他一次例行前往参谋部资料室调阅旧档的路上。途径一条相对僻静的走廊时,他无意中听到两个压低嗓音的交谈,来自隔壁空置的休息室。其中一个声音,他认得,是徐远舟手下的一名得力干将,行动队副队长马奎。
“……名单确定了,西北大学那几个跳得最凶的,‘赤化’嫌疑最重,上峰的意思是,不能再姑息,要抓几个典型,以儆效尤。”马奎的声音带着惯有的狠戾。
另一个声音略显迟疑:“马队,证据……好像还不是十分确凿吧?都是些学生娃,闹腾一下……”
“确凿?”马奎冷哼一声,“要什么确凿?非常时期,宁错抓,勿放过!徐站长说了,这股风必须刹住!尤其是那个带头的,叫……对,柳云扬的,背景查过了,穷学生一个,没什么根基,正好拿来开刀!行动就定在明晚,他们不是在搞什么‘读书会’吗?一锅端!”
吴忠友的脚步瞬间钉在原地,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柳云扬!这个名字他听说过,是西北大学颇有名气的学生领袖,才华横溢,以敢言着称。他甚至还曾在一次非正式的文化沙龙上,远远听过这个年轻人充满激情的演讲,对其敏锐的思维和忧国忧民的情怀留有印象。如今,竟要被以此等莫须有的罪名秘密逮捕?下场可想而知!
他几乎是手脚冰凉地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关上门,背靠着冰冷的门板,心脏狂跳不止。马奎那番“宁错抓,勿放过”的言论,像一把冰冷的匕首,刺穿了他心中对旧阵营最后一丝残存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不是他理想中那个应该保护青年、引领国家的政府和军队,这是一个恐惧真理、扼杀生机的暴力机器!连毫无反抗之力的学生都要如此对待,那么对他这样知晓更多内情、一旦被怀疑便绝无生理的参谋军官,徐远舟又会如何?
巨大的恐惧攫住了他,但与此同时,另一种更强烈的情绪也在滋生——那是决绝。赵致远指出的那条路,原本还笼罩在迷雾和风险之中,此刻,却在马奎这番对话的映衬下,显露出了其必然性与正当性。留下,不仅是理想的泯灭,更是随时可能降临的灭顶之灾;离开,虽有风险,却至少是奔向一个禁止如此践踏尊严、扼杀希望的地方。
他想起了赵致远关于“民心向背”的论述,想起了那句“历史潮流,浩浩荡荡”。眼前这活生生、血淋淋的一幕,不就是最直接的印证吗?
不能再犹豫了!
当天深夜,利用一个极其隐秘的、此前只为应对最极端情况而准备的联络方式——将一片画有特定符号的梧桐叶,置于甜水井巷口第三块桥板下的石缝中——吴忠友发出了急切求助的信号。
信号发出的次日下午,乔装改扮的赵致远,在另一处更为隐蔽的安全屋,再次见到了吴忠友。此时的吴忠友,虽然眼眶深陷,面容憔悴,但眼神中却多了一种昨日未曾见过的、破釜沉舟般的坚定。
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将自己听到的关于逮捕学生的消息,以及自己的恐惧与最终的决断,和盘托出。
“赵先生,”吴忠友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但语气是前所未有的清晰,“我想明白了!如此政府,如此作为,实非我辈托身之所!您指出的道路,或许艰险,但……那是唯一通向光明的可能!我……我愿意接受你们的安排,尽我所能,为……为新中国的到来,贡献一份力量!”
赵致远心中巨石落地,但他面上并未显露过多喜色,而是郑重地握住吴忠友的手:“吴参谋,不,吴同志!我代表组织,欢迎你的加入!你的这个决定,无比正确,也无比勇敢!”
“但是,”吴忠友话锋一转,脸上露出急切与不忍,“那些学生……柳云扬他们,明晚就要被抓了!他们还是孩子,只是一腔热血……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啊!赵先生,有没有办法……?”
赵致远目光一闪,吴忠友此刻表现出来的对无辜者的同情与责任感,让他更加确信自己没有看错人。他沉吟片刻,脑中飞速权衡。直接硬碰硬营救,风险太大,极易暴露吴忠友和小组。但若能借助吴忠友在敌人内部的位置,以一种更巧妙的方式……
一个计划雏形在他脑中形成。
“吴同志,你的心情我理解。”赵致远沉稳地说,“硬救不可取。但或许……我们可以‘借力打力’。”
他压低声音:“你需要做的,不是直接对抗命令,而是利用你的职权和信息的便利,在不引起怀疑的前提下,设法让这个消息,‘无意中’泄露给那些学生,或者能影响到他们的人。比如,你可以通过一个绝对可靠的第三方,或者利用敌人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微妙关系,制造一点‘意外’,让抓捕行动扑空。”
他紧紧盯着吴忠友的眼睛:“这需要极高的技巧和冷静的头脑,是在刀尖上跳舞,甚至比直接撤离的风险更大。你……愿意尝试吗?这将是你的第一次实际行动,也是对你决心和能力的考验。同时,这也是在践行我们保护进步力量、争取民心的理念。”
吴忠友几乎没有犹豫,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挑战与使命感交织的光芒:“我愿意!告诉我具体该怎么做!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那会让我余生都活在愧疚之中!”
看着吴忠友眼中燃起的、不再是迷茫恐惧而是充满行动意志的火焰,赵致远知道,这位新同志,已经真正踏上了通往黎明的道路。而这次营救学生的尝试,无论成败,都将成为淬炼他信念的第一次烈火。
暗夜依旧深沉,但在这位弃暗投明者的心中,一缕清晰的曙光,已然刺破重重迷雾,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他即将用行动,为自己新的信仰,投下第一份掷地有声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