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梅看着这一幕,紧绷的小脸也松弛下来,看向大哥的眼神充满了敬佩。
她就知道,大哥一定有办法。
林向阳看着卫国重新坐回炕桌旁,拿出浆糊小心翼翼地粘贴作业本,然后拿起铅笔,虽然依旧皱眉,却不再是之前的绝望和愤怒,而是带着一种尝试和征服的劲头,开始重新审视线段那些题目。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扭转一个孩子对学习的厌烦情绪非一日之功。
但他成功地用最贴近卫国世界的方式,撬动了他内心的抗拒,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与众不同的门。
家庭的小危机再次化解于无形,亲情和理解的力量温暖着这个简陋的小屋。
然而,就在林向阳以为今晚可以平静度过时,他的目光无意中扫过炕柜底层。
那里,静静躺着那几本来自不同源头、带着神秘色彩的旧书——苏联教材、德文机械书、中日文笔记……
卫国刚才爆发出的、远超普通八岁孩子的暴躁与力量,虽然可以归因于学业压力,但是否也暗示着他体内那股尚未被完全引导的、属于未来“武力担当”的潜能正在躁动?
......
第七中学钟楼的悠扬钟声,仿佛仍在耳畔回荡,与昨夜林向阳巧妙运用“杠杆原理”化解弟弟卫国心中坚冰的智慧之光交融,为林家这个小小的屋檐下,注入了许久未有的宁静与希望。
学费的压力因校方的减免而骤减,家庭内部因学业产生的短暂冲突也以卫国的幡然醒悟和主动修补作业本而告终。
一切似乎都正朝着积极的方向稳步前行。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家的生活节奏变得规律而充实。
林向阳每日往返于七中与大杂院之间,白天沉浸在课堂之中,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个时代体系化的知识,同时也在不断观察、适应着校园的人际生态;
放学后,他便迅速切换角色,成为“向阳互助组”的技术核心,带领弟妹处理各类零散却至关重要的维修活计,维系着家庭的日常运转。
晓梅在中心小学的表现愈发稳定,她的“神童”之名已不再仅仅是心算,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加之林向阳通过陈主任争取学费优待的承诺,让她在学校里也获得了老师更多的关注和期待。
回家后,她除了完成自己的功课,还会主动帮大哥整理“互助组”的账目,小管家婆的职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令人欣慰的变化发生在卫国身上。
自那晚“扳手启蒙”之后,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有了肉眼可见的转变。
虽然依旧觉得书本知识艰涩,但不再像以前那样本能地排斥和烦躁。
他会皱着眉头,努力回想大哥将抽象概念与具体工具联系起来的讲解方式,尝试去理解那些文字和数字背后的“巧劲”。
他甚至会在修理工具时,突然冒出几句关于“杠杆”或“摩擦力”的思考,虽然表述稚嫩,却让林向阳和晓梅暗自惊喜。
他开始明白,学习并非无用,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工具储备”。
林晓雨则在大哥姐姐的熏陶下,对涂涂画画和周围的一切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她那小小的脑袋里,似乎装着对整个世界的好奇。
这个由四个半大孩子组成的特殊家庭,在时代洪流的边缘,如同一株顽强的小草,努力汲取着每一缕阳光、每一滴雨露,奋力向上生长。
时光悄然流逝,春意渐深,第七中学与中心小学几乎同时迎来了学期中的一次重要检验——期中考试。
对于林向阳而言,这次考试的意义非同一般。
这是他作为“破格插班生”在七中首次正式亮相,也是他向所有曾抱有怀疑目光的人证明自己实力的关键一战。
他不需要刻意张扬,但必须用无可争议的成绩,来稳固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回应杨厂长的知遇之恩,也为自己和家庭赢得更宽松的生存空间。
考试前夕,他没有再开夜车啃书。
那些知识早已烂熟于心,过度的紧张反而无益。
他仔细检查了钢笔和墨水,又将第二天需要考试的科目在脑中过了一遍,便吹灯睡下,养精蓄锐。
考场上,他沉心静气,审题、作答、检查,步骤清晰,节奏平稳。
面对数理化试卷,他下笔从容,思路流畅,将超越时代的理解力控制在符合高中范畴的表述之内;
对于语文、政治等需要贴合时代背景和特定话语体系的科目,他则凭借着这段时间的用心学习和观察,谨慎作答,力求精准。
他能感受到来自周围若有若无的注视——有好奇,有探究,或许也有一如周胖子之流残余的不屑。
但他心无旁骛,只专注于笔下的试卷,如同一个老练的工匠,精心打磨着自己的作品。
中心小学那边的晓梅,同样信心十足。
她逻辑清晰,记忆力超群,加之林向阳平日的点拨和拓展,应对小学阶段的考试游刃有余。
考试结束,便是短暂的等待。
放榜之日,成了一个微妙的节点,牵动着不少人的心弦。
这天清晨,阳光正好。
林向阳如同往常一样,准备先去七中看榜,然后再返回大杂院。
刚走进七中校门,他就察觉到气氛与往日不同。
公告栏前早已围得水泄不通,人头攒动,喧哗声、议论声、惊呼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股躁动的声浪。
红色的成绩榜单一如这个时代的特色,醒目地张贴在栏内。
上面按照年级和班级,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名字与分数。
林向阳没有急着挤进去,他站在人群外围,目光平静地望向高一年级的方向。
很快,他便在高一三班成绩单的最顶端,看到了那个预料之中的名字——林向阳。
总分一栏的数字,远超第二名一大截,尤其是数学和物理,更是骇人听闻的满分。
心中并无多少波澜,这只是达成了既定目标的第一步。他更留意的是周围人的反应。
“林向阳?这是谁啊?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就是那个新来的插班生!杨厂长推荐的那个!”
“我的天!这分数……也太吓人了吧?数学物理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