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烟火气还未散尽,专属空间的工坊里已一片忙碌。经历仿冒风波后,“忠犬联盟”深刻意识到,防伪不仅是保护消费者和合作方的权益,更是守护非遗品牌生命力的关键。陈曦在开年团队会议上提出核心计划:“趁势推进品牌全面升级,把防伪技术深度融入产品全链条,从生产到销售,给每一件非遗相关产品装上‘安全锁’。”这一想法得到全员一致赞同,一场覆盖技术研发、产品改造、渠道升级的防伪革新就此展开。
技术选型:多维防伪,筑起立体防护网
要做好防伪,技术选型是基础。陈曦和林砚舟牵头,邀请了区块链、物联网、印刷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召开了为期两天的防伪技术研讨会。专家们针对非遗产品品类多、工艺杂的特点,提出了“核心技术+辅助手段”的多维防伪方案,既保证防伪效果,又不破坏非遗产品的传统质感。
核心技术:区块链溯源,实现全流程可查
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成为了防伪体系的核心。周教授带领技术团队,对原有非遗纹样数字备案系统进行升级,将溯源链条从纹样确权延伸到产品全生命周期。每件合作产品和非遗手作,在生产之初都会生成唯一的区块链溯源码。
溯源码里不仅包含纹样授权信息、传承人信息,还详细记录了原料采购、生产流程、质检报告、物流信息等内容。消费者扫码后,就能清晰看到产品从工坊到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竹编挂件为例,扫码可查看竹丝的产地、赵村长的教学视频、成品质检记录等,让假货无处遁形。林砚舟还联合技术团队开发了溯源码验证小程序,支持离线查询,避免网络问题影响使用。
辅助技术:隐形标识+材质防伪,细节藏玄机
除了区块链溯源,团队还为不同品类的产品搭配了专属辅助防伪手段,这些隐藏的小细节,既不影响产品美观,又能快速辨别真伪。
针对美妆、文具等工业化生产的合作产品,采用了隐形荧光标识技术。在产品包装的非遗纹样处,印上只有特定荧光笔才能显现的微型标识,标识内容是基金会的专属LoGo和产品批次号。沈亦舟在直播间演示时,用荧光笔一照,清晰的标识引得网友纷纷留言:“这个防伪太巧妙了,以后再也不怕买到假货了!”
对于竹编、漆器等纯手工非遗手作,赵村长则琢磨出了材质防伪的办法。竹编产品会在不显眼的位置,编织进特殊处理的彩色竹丝,这种竹丝经过环保染料浸泡,耐水耐晒,假货很难仿制;漆器产品则在底部加入了专属的矿物颜料印记,在自然光下呈淡灰色,遇水后会显现出独特的纹理,既符合漆器的制作工艺,又起到了防伪作用。苏医生还提议,在养生类非遗产品中加入天然香料标记,通过气味辅助辨别,让防伪更具趣味性。
产品改造:防伪融入工艺,兼顾美观与实用
确定防伪技术后,团队开始对现有产品进行全面改造。改造过程中,大家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防伪技术不能破坏非遗产品的传统韵味,要与工艺完美融合。
林砚舟对接的文创类产品,首当其冲进行改造。美妆品牌的非遗彩妆盘,除了在包装上加印区块链溯源码和隐形荧光标识,还在粉饼上压印了微型竹编纹路,纹路细腻规整,假货的模具根本无法复刻。国风文具则在笔杆末端嵌入了带有溯源码的微型芯片,芯片体积小巧,不影响书写,却能通过专用设备读取详细信息,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赵村长带领传承人改造手工类产品时,更是将防伪融入了制作环节。竹编艺人在编织时,会按照特定规律穿插彩色竹丝,形成隐藏的图案,只有熟悉编织工艺的人才能快速识别;漆器艺人则在烧制过程中,将专属印记融入底漆,成品后几乎看不到痕迹,只有用特定角度的光线照射才能显现。有传承人担心防伪工艺复杂,赵村长手把手教学,还编了简单的口诀,很快大家就熟练掌握了技巧。
改造过程中也遇到了小难题。某款蜀绣小挂件,因图案精致,溯源码难以放置。陈曦灵机一动,提议将溯源码绣在挂件的内衬上,用浅色丝线,既不影响外观,又能起到防伪作用。蜀绣艺人李姐尝试后,连连称赞:“这个办法好,既保住了刺绣的美感,又加了层保障。”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所有在售和即将上市的非遗产品,都完成了防伪改造。
渠道升级:终端核验,堵住流通漏洞
产品改造完成后,团队又将目光投向了销售渠道。防伪不能只停留在产品本身,还要在流通环节建立核验机制,让假货无法进入正规渠道。
沈亦舟负责线上渠道的升级。他协调各大电商平台,在基金会的专属店铺和合作品牌店铺,增设了防伪查询入口。消费者下单后,可通过订单号提前查询产品溯源信息,收货后扫码核验,若信息不符,可直接申请售后。他还在直播间设置了“防伪核验环节”,每次直播都会随机抽取观众,在线演示扫码流程,解答防伪相关问题。同时,他联合平台建立了假货举报通道,鼓励消费者和商家共同监督,举报查实后给予非遗手作奖励。
线下渠道方面,赵村长对接的文旅体验店和亲子乐园,都增设了防伪核验点。核验点配备了荧光笔、专用识读设备等工具,工作人员会主动帮助消费者核验产品真伪。高端乡村游的民宿,还将防伪核验纳入了非遗体验流程,游客购买非遗产品后,可跟着传承人学习辨别真伪的方法,加深对非遗工艺的了解。陈曦还推动在商场的非遗专柜设置了自助核验机,消费者可自行扫码或读取芯片信息,快速完成真伪查询。
此外,团队还对经销商和合作伙伴进行了防伪培训。林砚舟编写了《非遗产品防伪核验手册》,详细讲解各类产品的防伪特征和核验方法,发给每个合作方。培训会上,他现场演示了真伪产品的辨别技巧,还设置了实操环节,确保每个合作伙伴都能准确识别假货。同时,团队在合作协议中明确规定,若渠道出现假货,将立即终止合作,并追究相关责任,从源头堵住流通漏洞。
宣传推广:科普防伪知识,引导理性消费
防伪体系搭建完成后,团队启动了大规模的宣传推广活动,不仅要让消费者知道如何辨别真伪,更要传递非遗保护的理念。
沈亦舟策划了“非遗防伪小课堂”系列短视频,邀请传承人、技术专家和律师出镜。传承人讲解手工产品的防伪细节,技术专家演示区块链溯源的查询方法,律师科普侵权维权的相关知识。短视频在各大平台发布后,累计播放量突破1000万,其中一条“30秒辨别非遗彩妆真伪”的视频,还被多家媒体转发,成为热门科普内容。
陈曦和周教授则走进高校和社区,开展非遗防伪主题讲座。讲座中,他们展示了真伪产品的对比,讲解了仿冒产品的危害,还现场教大家辨别方法。不少听众听完后,纷纷表示:“以前不知道非遗产品还有这么多防伪技巧,以后买的时候就有底了。”周教授还在讲座中呼吁年轻人加入非遗保护行列,用专业知识为非遗保驾护航。
赵村长和苏医生则在非遗体验活动中融入防伪科普。赵村长教大家编织竹编时,会特意讲解彩色竹丝的防伪作用;苏医生在健康角,会通过劣质产品危害健康的案例,提醒大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这种沉浸式的科普方式,让消费者在体验非遗的同时,轻松掌握防伪知识。
尾声:防伪升级,品牌再攀高峰
品牌防伪升级完成后,市场反响热烈。消费者的投诉量大幅下降,正品销量持续增长,非遗主题彩妆盘更是成为了年度爆款,多次补货都被抢购一空。合作方对升级后的防伪体系赞不绝口,某美妆品牌负责人表示:“完善的防伪技术,不仅保护了我们的品牌,更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我们愿意和基金会开展更深度的合作。”
新的合作也接踵而至。一家国际奢侈品品牌看中了团队的防伪体系和非遗工艺,提出合作开发高端非遗主题系列产品;某跨境电商平台主动联系沈亦舟,希望引入基金会的非遗产品,并搭建专属的防伪核验通道。林砚舟还收到了行业协会的邀请,分享非遗品牌防伪的经验,为更多文创企业提供参考。
春日的阳光洒满专属空间,庭院里的传承人正在制作新款非遗产品,每件产品上的防伪标识,在阳光下闪着微光。陈曦看着忙碌的大家,心里满是感慨:“防伪升级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我们守护非遗的决心。未来,我们还要不断优化,让非遗品牌走得更稳、更远。”
六人围坐在一起,规划着下一步的计划。他们知道,品牌升级永无止境,守护非遗也任重道远。但只要他们携手同行,就一定能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