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拉力锦标赛·澳大利亚站”的颁奖台沐浴在南半球的阳光下,沈亦舟高举着沉甸甸的冠军奖杯,香槟的泡沫顺着他的红色赛车服往下淌,他却浑然不觉,目光始终牢牢锁定在观众席第一排的陈曦身上。就在一小时前,赛道最后一个被称为“死亡弯道”的发夹弯处,他还与积分榜第二的车手并驾齐驱——对方猛踩油门试图超车,而沈亦舟凭借陈曦半小时前通过系统发来的“路面碎石堆积”风险提示,提前将刹车力度调整了15%,才稳稳守住路线,最终以0.3秒的微弱优势冲过终点线。这不仅是他本赛季的第五个分站冠军,更让他提前两站锁定了职业生涯首个“世界拉力锦标赛年度总冠军”。
走下颁奖台,沈亦舟拨开围上来的媒体记者,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陈曦面前,一把将她紧紧抱住。他的胸膛还带着赛车引擎的余温,声音里满是抑制不住的颤抖:“我们做到了!年度总冠军!陈曦,你知道吗?最后那个弯道,要是没有你提前告诉我有碎石,我肯定会像练习赛那样打滑,今天就输定了!”
他松开手,从赛车服内侧的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东西——那是一枚巴掌大的竹编迷你赛车模型,车身用金色苗绣绣着“极速传承”四个字,车轮是用檀木精心打磨的。“这是我们之前约定的‘夺冠纪念’,王师傅特意赶了半个月才编好,上面的苗绣是李阿婆老花镜都没摘,一针一线绣的。他们说,一定要让我亲手送给你,谢谢你这一路陪着我,帮我解决了那么多难题。”
陈曦接过竹编赛车,指尖触到细密紧实的竹丝纹理,还有苗绣丝线特有的温润感,心里像被温水浸过,泛起阵阵暖意。她下意识打开系统面板,眼前的画面让她微微一怔——沈亦舟的好感度数值正从110\/100匀速攀升,最终稳稳停在123\/100,一条橙金色的提示弹出,像撒了层细碎的星光:“检测到宿主通过系统风险预判、全程情感支持,助力沈亦舟实现赛车生涯重大突破(拿下年度总冠军)。沈亦舟对宿主的信任与情感认同完成质的飞跃,额外提升13点好感度。触发‘极速公益伙伴’终极效果:1. 沈亦舟将年度总冠军奖金(约800万元)的50%捐赠给手作公益,设立‘非遗+体育’文创专项研发基金;2. 解锁‘全球赛事非遗曝光’资源,未来沈亦舟参与的所有国际赛事,车身、头盔、赛车服等装备将固定展示非遗元素(如苗绣纹样、竹编纹理),赛事直播中增设‘非遗小课堂’环节(每站讲解1项非遗技艺);3. 系统新增‘跨领域合作规划’模块,可根据不同体育赛事类型,自动生成‘非遗+赛车’‘非遗+户外运动’‘非遗+极限体育’等跨界合作方案,提升公益项目国际影响力与合作成功率。”
还没等她消化完这串信息量巨大的提示,沈亦舟的技术团队就围了过来。团队负责人老周拍着沈亦舟的肩膀,笑着对陈曦说:“陈小姐,你可真是我们团队的‘定海神针’!从云南站的雨雾弯道策略,到今天的碎石风险提示,每次你一出招,沈哥就能超水平发挥。以后我们比赛可不能没有你,干脆给你颁个‘荣誉技术顾问’证书得了!”
沈亦舟也跟着点头,眼神里褪去了赛道上的锐利,只剩纯粹的认真:“老周说得对,以后不管是国内比赛还是国际赛事,我都想让你陪在身边。不只是因为你能帮我找策略、预判风险,更因为有你在,我坐在赛车里就特别踏实,好像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找到解决办法。”
当天晚上的赛事庆功宴上,沈亦舟特意调整了流程,加了一个“非遗分享”环节。他亲自去后台请陈曦上台,手里捧着一个展示盒,里面装着手作公益最新研发的非遗文创产品——苗绣赛车钥匙扣(上面绣着不同赛道的迷你地图)、竹编头盔模型(按1:10比例还原沈亦舟的冠军头盔)、古法染色运动腕带(用石榴皮、栀子等植物染料染制,印着“极速传承”字样)。
“这些不是普通的手工艺品,是我赛道上的精神支撑。”沈亦舟拿起竹编头盔模型,对着台下的媒体、赞助商和其他车手说,“每次比赛前看到这些非遗元素,我就会想起李阿婆绣苗绣时的专注,王师傅编竹编时的坚持,也会想起陈曦为了帮我找策略、预判风险付出的努力。未来,我会和手作公益深度合作,让更多非遗技艺通过体育赛事走向世界,让更多人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更有与时俱进的活力。”
庆功宴结束后,沈亦舟送陈曦回到酒店。他从背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皮质纪念册,封面烫着金色的“极速与传承”字样。“这是我特意为你做的‘赛事非遗纪念册’。”他翻开第一页,里面贴着两人初次合作时的照片——那时他们还在讨论车身苗绣纹样的设计,李阿婆坐在一旁拿着绣绷示范;后面几页收录了云南站的策略笔记(上面有沈亦舟的修改批注)、澳大利亚站夺冠的瞬间照片(他冲过终点线时,赛车身上的苗绣纹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每一页都贴着沈亦舟手写的注解,字迹工整而温暖。
翻到最后一页,陈曦看到一行特别的字:“感谢你,让我的赛道不仅有速度与激情,更有文化的温度;让我的冠军梦想,不仅有奖杯的重量,更有传承的意义。未来,想和你一起,让更多人看见非遗的美,让更多传统技艺‘跑’向世界。”
看着这行字,陈曦突然想起两人初次见面的场景——那时沈亦舟还只是个在拉力赛圈初露锋芒的车手,手作公益也刚启动“非遗文创”项目,谁也没想到,“非遗+赛车”这个看似小众的跨界合作,能一步步走到今天,甚至登上国际赛事的舞台。她抬头看向沈亦舟,发现他也在看着自己,眼神里满是温柔与期待。
“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事可以做。”沈亦舟握住她的手,语气里满是憧憬,“我们可以和国际运动品牌合作,推出带非遗元素的运动服饰;可以在赛车营地开设非遗体验课,让其他车手和粉丝亲手试试苗绣、竹编;还可以把非遗文创带到国际体育博览会上,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有这么多厉害的传统技艺。”
陈曦点点头,心里充满了信心。她知道,这次年度总冠军的意义,远不止是沈亦舟赛车生涯的一个里程碑——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非遗+体育”的跨界模式是可行的,让古老的技艺通过现代体育这个载体,获得了走向世界的新可能。而沈亦舟增加的这13点好感度,也早已超越了个人情感,成为对“非遗传承”这份事业的认可与承诺。
几天后,沈亦舟如约将400万元冠军奖金捐赠给手作公益,“非遗+体育”文创专项基金正式成立。同时,他还通过个人社交账号(全球粉丝超1200万)发布了一条视频,详细介绍了手作公益的非遗项目,并宣布将在即将开启的“全球拉力赛巡演”中,每站邀请一位非遗传承人到场,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看着沈亦舟为非遗传承忙碌的身影,陈曦突然明白,非遗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并肩前行——有像李阿婆、王师傅这样坚守技艺的传承人,有像沈亦舟这样用影响力推广非遗的合作伙伴,还有无数热爱传统文化的普通人。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能让更多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中国非遗的光芒,在世界的舞台上持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