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熵减基金会”行动小队的短暂、无声的照面,像一块投入冰湖的巨石,彻底打破了昆仑山考察表面上的平静。对方那训练有素的撤离和冰冷警惕的眼神,无不宣告着他们绝非善类,且目标明确。三角团队意识到,他们不仅是在与时间和环境赛跑,更是在与一群隐藏在阴影中的、装备精良、意图不明的对手博弈。
撤回主营地后,气氛凝重得如同冻结的空气。扎西立刻召集了所有向导,用藏语快速而严肃地商讨着。很快,营地开始迁移。在扎西和诺布的带领下,队伍沿着一条极其隐蔽的、被积雪半掩的岩羊小径,向更高处攀爬,最终在一处位于巨大冰瀑上方、三面环崖、仅有一条狭窄通道可以抵达的天然岩石平台扎营。这里视野开阔,可以俯瞰下方大片区域,易守难攻,并且巧妙地避开了从“绿玉壁”方向直接望过来的视线。
“这里叫‘鹰巢’,”扎西简单介绍,“老辈人打猎躲暴风雪的地方。外人找不到。”
王大锤迅速在新的营地点位部署了简易的 motion sensor (运动传感器)和远程摄像头,构建起一道简陋的电子警戒线。同时,他调整了通讯策略,采用功率更低、更不易被截获的突发模式传输关键数据摘要,并且严格限制了通讯时间。
顾渊和南曦则抓紧时间,对在“绿玉壁”短暂测量中获取的“恩基频率”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那稳定而强大的低频振荡及其内部复杂的谐波结构,如同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每多分析一层,就多一分震撼。
南曦发现,这频率并非完全静止。它在以一个极其缓慢的、周期约为数小时的节奏,进行着微弱的振幅调制,仿佛某种巨大的、沉睡的事物的“呼吸”。而在这“呼吸”的特定相位,某些高频谐波会短暂地增强,呈现出一种类似“信息喷发”的特征。
“看这里,”南曦指着屏幕上放大的一段波形,“当主频率振幅达到‘吸气’的峰值时,这段代表……嗯,有点像‘结构化数据流’的谐波簇会突然清晰起来。虽然我们还无法解读,但这模式本身,就强烈暗示着信息编码的存在!”
顾渊则将这“恩基频率”与他神话数据库中的巴比伦“通天塔”(Etemenanki)传说进行了更精细的比对。巴比伦塔在神话中不仅是通往神域的阶梯,更被描述为马尔杜克神用来“固定天穹”、“界定星辰轨迹”的宇宙轴心。
“固定天穹……界定轨迹……”顾渊喃喃自语,一个大胆的猜想在他脑海中形成。他调出“恩基频率”的完整频谱图,目光聚焦在那段稳定的低频主振荡上。
“如果……如果这段主频率,并非随意振动,而是与某种……宇宙尺度的基准频率相关联呢?”顾渊的声音带着一丝因激动而产生的颤抖,“比如,与地球的自转、公转周期,甚至与某种更基础的宇宙常数存在谐波关系?”
他立刻着手计算。将“恩基频率”的主频与地球自转频率(傅科摆频率的衍生)、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频率、甚至与精细结构常数、普朗克常数等基础物理常量进行各种形式的比例运算和傅里叶分析。
起初的结果杂乱无章。但当他尝试将“恩基频率”与一个基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功率谱推导出的、描述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的特定特征频率进行比对时,屏幕上出现的结果,让顾渊和南曦瞬间屏住了呼吸!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极其精确的、黄金分割比例的谐波关系!误差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不仅如此,当顾渊将这个比例关系带入到对巴比伦塔(根据考古复原的尺寸和结构比例)的声学共振模拟时,模拟软件显示,巴比伦塔的最佳共振频率,竟然完美地落在了“恩基频率”的某一个关键的高次谐波上!
“通天塔的共振……”顾渊指着模拟结果,眼中闪烁着如同发现新大陆般的光芒,“看!巴比伦塔,它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建筑!它很可能是一个巨大的人工‘谐振器’!它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与这个隐藏在宇宙背景和地球特定节点(如昆仑山‘绿玉壁’)中的‘基准频率’发生共振!”
他激动地解释道:“古人可能无法理解这频率的物理本质,但他们通过直觉、观测或者某种遗失的知识,知道了这种‘天穹之力’或‘星辰轨迹’基准的存在!他们建造通天塔,试图通过共振来‘锁定’或‘借用’这种力量,以达到‘沟通天地’、‘固定星辰’的目的!这并非神话夸张,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物理洞察的宏伟工程!”
这个推断石破天惊!它将分散在美索不达米亚和昆仑山两个遥远地域的线索——恩基符号、宇宙信号、稳定的“恩基频率”源、以及通天塔传说——用“共振”这把钥匙,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巴比伦塔,不是虚无缥缈的神话象征,而可能是一个瞄准了宇宙基准频率的、史前的“射电望远镜”或“能量共鸣器”!而昆仑山的“绿玉壁”,则可能是这个宇宙基准频率在地球上的一个天然的“发射塔”或“锚点”!
“我的天……”南曦捂住了嘴,感到一阵眩晕。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么人类早期文明所达到的科学认知高度,将彻底颠覆现有的历史观!
王大锤也被这个推断震撼了,他凑过来看着数据,咂舌道:“乖乖……用一座塔去共振宇宙频率?这他妈比我们造个mark-I可牛逼多了!古人是怎么知道这频率的?难道他们也能接收到南曦发现的那个信号?”
这正是问题的核心!知识的来源是什么?是远古文明自身发展的巅峰?还是……如顾渊一直怀疑的,来自某种外部的“馈赠”或“遗留”?
“通天塔的共振”这一发现,不仅没有解开谜团,反而将谜题的深度和广度,推向了一个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维度。他们触摸到的,可能不仅仅是地球上一个孤立的物理现象,而是一个贯穿了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文明的、宏大而古老的系统的一角!
然而,就在他们为这一突破性发现而心潮澎湃之时,负责警戒的诺布,通过扎西传来一个紧急消息:在下方谷地的另一个方向,也就是之前发现“熵减基金会”小队的大致区域,观察到有微弱的、非自然的灯光在夜间规律性地闪烁了三次,然后熄灭。像是在传递某种信号。
对手,并没有离开。他们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等待着那个七八天后,星月特定的夜晚。
昆仑山的雪线上,科学与神话的探索,与现实的危机和博弈,紧紧地缠绕在了一起。三角团队在逼近惊人真相的同时,也清晰地感受到来自暗处的、冰冷的刀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