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中心记分牌上的数字定格在98比84时,奥兰多球迷脸上的表情像是同时看到了外星人登陆地球。尼克斯球员们互相击掌走向球员通道,脸上带着那种干完脏活累活后的平静满足。而穿着蓝色12号球衣的德怀特·霍华德站在场地中央,双手叉腰,抬头望着记分牌,那张通常挂着灿烂笑容的脸上此刻写满了货真价实的迷茫。
这场比赛对他而言,简直像是一道超纲的物理题。他脑子里根深蒂固的篮球理念——跳得更高,跑得更快,把球狠狠砸进篮筐——在今晚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从跳球他轻松赢过兰多夫开始,事情的发展就完全偏离了他的预设剧本。那个纽约的胖子,明明弹跳高度只够离地一包纸巾的距离,却用他那宽厚得像保险库门的后背和沉得像沙袋的屁股,在低位一次次把他顶得怀疑人生。霍华德发力向后坐,感觉像在推一辆抛锚的卡车;他想转身起跳,却发现那胖子的下肢力量把他钉在原地,动弹不得。兰多夫根本不屑于跳跃,他只是用肩膀靠一下,屁股拱一下,用那些看起来毫无美感可言的原地小勾手、擦板投篮,就把篮球一次次弄进了篮筐。霍华德空有霹雳般的弹速和遮天蔽日的手臂,却总是在兰多夫完成出手后才姗姗来迟,扑了个空。
这已经够让他郁闷了。等到那个看起来更像会计而不是运动员的大郅上场,霍华德感觉自己的篮球世界观彻底崩塌了。
那家伙根本不进禁区!他像个幽灵一样在三分线和中距离飘荡。霍华德跟出去,大郅要么用一个逼真的假动作点飞他,轻松突破;要么直接在他面前干拔跳投,那手感柔和得像是能精确控制篮球的每一次旋转。霍华德缩在篮下,大郅就在外面投,投得他心头火起,投得主场球迷发出阵阵哀鸣。他想用自己傲人的运动能力去封盖,却发现对方根本不给他起跳的机会,那些投篮的弧线又高又飘,出手点更是诡异难测。
这完全不是他理解的篮球!他梦想中的比赛是飞天遁地,是力与美的暴力美学,是他在篮下以一敌二甚至敌三,依然能挂着人把球砸进的英雄主义。可今晚,纽约人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地板流”教学课。兰多夫用力量和吨位告诉他,篮球有时候是角力;大郅用脚步和投射告诉他,篮球有时候还是下棋。
尼克斯的外线那群人,卡尔德隆、马盖蒂、巴恩斯,还有那个无处不在的李特,则像一群不知疲倦的猎犬,疯狂撕咬着魔术队的外线射手。特科格鲁和刘易斯这两位高炮台,被追得连出手都变得歪歪扭扭,以往流畅的传导球变得滞涩无比。魔术队赖以生存的“一星四射”体系,那颗最亮的“星”在内线泥足深陷,而“四射”则被防得快要熄火。
霍华德尝试过挣扎。他有一次奋力抢下前场篮板,想要来个雷霆万钧的补扣,兰多夫只是在他起跳的瞬间,用那粗壮的前臂在他腰间隐蔽地一顶,就足以让他发力不畅,最终的扣篮砸在了篮筐后沿。他还想利用挡拆顺下展示他的空中作业能力,但尼克斯的防守轮转快得惊人,总是有人提前卡住他的行进路线,逼迫他接不舒服的球,或者直接把他推出舒适区。
整场比赛,他感觉自己空有一身力气却无处施展,像是一拳拳打在了厚重的棉花堆里。他跳得高,对方不跟你比跳;他力量足,对方用更扎实的下盘和更刁钻的卡位来应对。他引以为傲的一切,在纽约人那种混合着肌肉、智慧和一点点“肮脏”的整体防守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当终场哨声响起,他看着记分牌,又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双手,第一次对自己坚信不疑的篮球哲学产生了动摇。难道篮球……不只是跳得高,然后把球放进篮筐这么简单?
他闷闷不乐地走向球员通道,甚至忘了和对手致意。身后是纽约球员平静的庆祝声,还有那个可恶的胖子兰多夫和那个投手大郅击掌的画面。霍华德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在盘旋:如果跳得高不是万能答案,那正确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尼克斯用一场典型的纽约式胜利,从奥兰多主场偷走了优势和主动权,顺便,还给那位年轻的“超人”留下了一道需要苦思冥想的哲学难题。而系列赛的基调,从G1开始,就已经被尼克斯那帮“篮下哲学家”牢牢定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