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岩部落退去后,岩山部落未陷劫后余生的懈怠,反而在林岩的引领下,踏入系统性重建的新阶段。伤痛需抚平,力量更需凝聚,而秩序,是凝聚力量的根基。
林岩率先着手梳理部落结构,打破以往依赖个人威望的松散协作,构建起初步的职能分工体系,将部落运转纳入有序轨道:
? 狩猎与防卫队:由伤势渐愈的磐任总指导。虽暂不能亲临一线,但其丰富的战斗经验与绝对威望,足以主导日常狩猎、军事训练与防线布防,为部落筑起武力屏障。
? 建造与工匠队:归老石统领。核心聚焦工具锻造、武器研发(铜器与黑曜石加工为重中之重),同时统筹房屋修缮、防御工事加固,是部落技术力量的核心载体。
? 采集与后勤队:由经验老道的女族长“禾”负责。统筹食物采集、储存与分配,兼管兽皮鞣制、衣物缝制等后勤事务,保障部落生存的基础供给。
? 医疗与传承组:以巫为核心,星为主要助手。除救治伤患、辨识草药外,更开始系统性整理部落知识——无论是古老的生存经验,还是林岩带来的新认知,都被纳入传承范畴。
这种以职能为核心的分工模式,超越了血缘亲疏的局限,让每个族人都有明确的定位与责任。混乱渐消,效率陡升,一种原始的管理体系,在岩山部落悄然成型。
清晨的薄雾中,部落外的空地响起整齐的呼喝声。在林岩的提议与磐的指导下,狩猎队的训练彻底革新——不再是单纯的力量比拼或狩猎技巧演练,队列行进的整齐度、协同攻击的默契度、木盾(以坚韧木材裹兽皮制成)的防御配合,以及听令行事的纪律性,成为训练核心。
林岩还将基础战场急救知识纳入教学:用干净麻布加压止血、用藤蔓固定骨折肢体,这些实用技巧,让猎人们在生死边缘多了一线生机。同时,他让星以木炭为笔,将草药图谱、计数符号、战术指令等刻在平整石板与处理过的木片上,存于巫的洞穴中,构筑起部落最初的“知识库”。
星的成长肉眼可见。她既是林岩的语言桥梁,将复杂指令转化为族人间的通俗表达;又是知识的记录者与传承者,在巫的教导下深入研习草药与古老传说。她身上渐渐沉淀出智慧与坚韧交织的气质,成为年轻族人心中的榜样,越来越多人主动围拢在她身边,学习那些新奇的符号与知识。
克罗带来的消息如涟漪扩散,不久后,河岸边出现了陌生的身影——第一个到访的是“渔湾部落”。这个仅有二三十人的小部落定居于下游河湾,以捕鱼采贝为生,听闻岩山部落击退赤岩的事迹,带着敬畏与期盼而来。
他们的礼物是风干河鱼与驱蚊沼泽草,小心翼翼地提出诉求:想用物产交换陶器,并学习建造坚固房屋的技艺。林岩热情接待,不仅应允交易,更允许他们派出两名年轻人跟随老石的工匠队,学习基础木工与建筑技术。他未急于提及联盟,而是以技术输出播撒善意,让岩山的影响力随渔湾人的脚步,悄然延伸。
渔湾部落带着陶器与希望离去后,更多小部落接踵而至:有的为交换黑曜石工具,有的为一睹“敢抗赤岩”的部落真容。林岩始终以礼相待,在严守铜器冶炼等核心机密的前提下,适度展示部落的秩序与实力——整齐的屋舍、充足的粮囤、训练有素的猎人队伍,既彰显底气,也通过交流悄悄拼凑着周边世界的情报版图。
外交接触带来的,是机遇,更是复杂的局势拼图。从零散消息中,林岩与磐勾勒出更清晰的生存环境:赤岩部落与北方巨木部落的冲突陷入胶着,双方持续增兵,暂时无暇南顾;但赤岩的吞并野心早已让中小部落人人自危,而这片土地上,还潜藏着更多未知势力——西方有善驯野马的“逐风者”,南方密林深处有神秘的“瘴泽部”,世界远比想象中辽阔,危机也更难预测。
傍晚,林岩扶着拄拐慢行的磐站在栅栏上,暮色浸染大地。“暂时安全了。”磐的声音仍带虚弱,目光却锐利如旧。“只是暂时。”林岩语气凝重,“赤岩与巨木的战争终有落幕之日,届时他们的矛头或许会再次指向我们,其他大部落也暗藏威胁。”
他转头看向磐,眼神坚定:“我们必须抓住这段时间变强——不止是加固城墙、锻造武器,更要凝聚人心、扩大力量。我们需要更多人口,更紧密的联盟。”
磐沉默良久,缓缓点头。他望着部落里井然有序的景象:工匠队在锻造工具,后勤队在晾晒食物,渔湾部落的年轻人正跟着学习搭建木屋,往日的混乱被生机取代。“以前,我只信手中的武器。”他看向林岩,语气坦诚,“现在我懂了,你带来的‘智慧’,是比石矛更强大的力量。”
这是磐第一次直白认可林岩的理念。两位曾有理念分歧的首领,历经血火淬炼,终于在部落未来的道路上,达成了真正的共识。
暮色渐浓,岩山部落的灯火次第亮起,映着加高的栅栏与整齐的屋舍。文明的萌芽,在暂歇的风雨中深深扎根,既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也满怀期待地向着更远的未来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