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周末,少年班这间小小的计算机房,成了临时的作战指挥部。
所有人都被动员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
李慕雪展现出了她作为竞赛金牌得主的扎实功底,将项目的理论创新和潜在价值阐述得淋漓尽致,文字精准,逻辑缜密。
张浩则发挥了他耐心细致的特长,将一堆杂乱的前期测试数据整理成清晰直观的图表,新旧设备效率对比悬殊,让人一目了然。
赵文武动用了他的所有关系网,不仅摸清了报告递交的完整流程,还“无意中”在几个关键的学生干部和教授助理那里,透露了少年班项目受阻、正在积极走程序的消息,语气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表达了困境,又彰显了姿态。
而袁凡,则像一台精密的中央处理器,将所有汇集过来的信息进行整合、提炼、优化。
他重新撰写的报告主体部分,不仅文笔流畅,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说服力。那份附加的数据分析报告,更是他能力的集中体现。
他不知用什么方法,爬取了校级设备共享平台近半年来的部分公开日志数据(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进行了清洗和分析,用图表清晰地展示了几个重点实验室(包括刘一手的“量子信息中心”)设备占用率的异常峰值、预约记录的不透明性以及资源分配明显向少数团队倾斜的趋势。
这份报告,没有一句情绪化的指责,全部用数据说话,却比任何控诉都更有力量。
周铸看着这群仿佛一夜之间长大的少年,看着袁凡笔下那份即将成型的、堪称典范的申请材料,心中感慨万千。
他第一次觉得,少年班或许真的能靠自己的力量,在这看似铁板一块的体系里,撬开一道缝隙。
周日下午,报告最终定稿。袁凡检查完最后一个标点,将电子版发到项目小组群里。
“搞定!”赵文武长舒一口气,瘫在椅子上,“妈的,比打一天游戏还累!不过……真爽!”
他看着袁凡,眼神里第一次带上了真正的佩服,“哥们儿,牛逼!你这报告写的,我看比那些教授申请国家项目的本子都不差!”
李慕雪仔细浏览着报告,尤其是袁凡做的那份数据分析,眼中异彩连连:“数据翔实,论证有力。
这份报告交上去,只要审核的人还有点学术良知,就不可能无动于衷。”
张浩憨厚地笑着,用力点头:“袁凡,谢谢你!要不是你,我们可能就真的放弃了。”
袁凡脸上也露出一丝淡淡的疲惫,但眼神依旧清亮:“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就差最后一步了。”
按照赵文武打听来的流程,这份报告需要先提交给物理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处,由秘书处形式审核后,分发给各位委员,同时抄送设备管理处和分管科研的副校长。
周一一大早,袁凡、李慕雪和赵文武三人,代表项目组,将打印装订好的、厚厚一叠申请报告,送到了物理学院办公楼。
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门口,一个戴着金丝边眼镜、面色冷淡的中年女秘书接待了他们。
她接过报告,随手翻了翻,当看到申请单位是“少年班”时,眉头几不可查地皱了一下。
“放这儿吧。”她语气平淡,将报告放在桌角一堆文件的最上面,“委员会最近会议多,什么时候能审,不好说。”
赵文武一听就有点火大,想上前理论,被袁凡用眼神制止了。
袁凡上前一步,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坚定:“老师,您好。我们这份申请关系到少年班一个重点项目的成败,时间非常紧迫。
报告里附有详细的技术论证和数据分析,相信委员们看过之后会做出公正的判断。麻烦您,务必尽快安排上会审议。”
女秘书抬眼看了看袁凡,似乎有些意外这个少年的沉稳和老练,但语气依旧没什么变化:“知道了。按程序来。”
离开办公楼,赵文武忍不住抱怨:“妈的,你看她那态度!肯定又是刘一手那边打过招呼了!”
“程序已经启动,我们该做的都做了。”袁凡看着远处沐浴在晨光中的校园,目光深邃,“接下来,就是等待,以及……让该听到消息的人,听到消息。”
他所谓的“该听到消息的人”,显然不仅仅指学术委员会的教授们。
……
就在袁凡他们递交报告的当天下午,一份内容基本相同,但措辞更为精炼、重点更加突出的“情况反映”,通过某种特殊的、绝对安全的渠道,摆放在了明珠市市委书记袁泽的办公桌上。
这份“情况反映”,并非袁凡直接递交,而是王小莎通过她的商业信息网络,在关注孙子校园生活时,敏锐地捕捉到了少年班的资源困境以及袁凡带领团队所做的努力。
她觉得,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观察高校生态和孙子能力的绝佳窗口。
于是,她让人将相关信息整理后,以非正式的方式,递给了袁泽的机要秘书。
袁泽在批阅完一份关于东海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文件后,看到了这份夹在待阅材料中的“情况反映”。
他戴上老花镜,仔细地阅读起来。
当他看到报告中描述的,少年班项目因计算资源被挤占而面临流产风险时,脸色沉静如水。
当他看到袁凡带领团队,如何撰写报告、分析数据、按章办事时,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而当他看到最后那份由袁凡主导的数据分析,清晰地揭示了明珠大学设备资源分配的不公与不透明时,他的手指在办公桌上轻轻敲击了几下。
他没有立刻做出任何批示,也没有打电话给学校过问。
他知道,这是孙子正在经历的“战场”,他不能轻易下场干预,那会破坏规则,也会让袁凡失去锻炼的机会。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什么都不会做。
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秘书:“请教育局王局长,明天上午九点,到我办公室来一趟,我想听他详细汇报一下,关于促进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及优化学术资源分配机制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思考。”
他的语气平和,但话语的内容,却让电话那头的秘书心中一凛。
书记突然关心起高校资源分配的具体机制问题了?这背后,肯定有缘由。
放下电话,袁泽再次拿起那份“情况反映”,目光落在由袁凡执笔的那份数据分析报告上,嘴角微微勾起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弧度。
“小家伙,这把‘刀’,磨得倒是挺锋利。”他低声自语,“不过,光有刀还不够,还要懂得何时出鞘,如何发力。”
他相信,袁凡已经走出了正确的第一步。
接下来,就看这按规则打出的一拳,能否撼动那看似坚固的壁垒了。
而他所要做的,便是在更高的层面,创造一个让规则能够正常运行的环境。
一场由少年班资源争夺引发的、牵动校内外的无声较量,随着那份申请报告的递交和省委书记办公桌上的一份“情况反映”,正式进入了新的阶段。
所有人都在这场博弈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初入象牙塔的袁凡,已经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撬动局面的那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