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农户取经与“生态账本”的县域升级
初夏的南坡地,轮作田的紫云英已进入盛花期,连周边村镇的农户都循着名声来“取经”。这天清晨,十多位农户骑着三轮车赶来,刚到田埂边就被紫色的花海吸引,纷纷蹲下来查看紫云英的根系:“这根须真密,难怪能改良土壤!”
老周带着大家沿着田埂走,技术员手里拿着“生态账本”的打印版,逐页讲解轮作方案:“从去年冬天收集落叶改土,到今年春天播种紫云英,每一步的时间、用量都记在账本里。比如落叶腐熟时,我们控制每天翻堆1次,保持湿度60%,这样腐熟效率最高。”农户们凑过来翻看账本,看到里面孩子们手绘的堆肥温度变化图、土壤检测数据曲线,都忍不住点头:“这记录比我们自己记的流水账清楚多了!”
朵朵和“小观察员”们也当起了“小向导”,带着农户到轮作田和普通田的对比区。“您看,轮作田的三七叶片更绿,蚜虫也少,这是我们上周拍的照片。”小宇指着观察本上的对比图,“而且皂苷含量比普通田高0.4%,上次检测员叔叔说,这能多卖不少钱呢!”一位种了五年三七的农户听完,立刻问:“明年我们也想种紫云英,能借你们的账本当参考吗?”
这一幕被前来调研的县农业局局长看在眼里。当天下午,局长就找到李建国,提出了一个想法:“把你们的‘生态账本’升级成县域共用的种植记录平台,加入土壤检测、病虫害防治、轮作方案等模块,让全县农户都能参考使用。”
升级工作很快启动。小张和农业局的技术人员一起,把南坡地的种植经验整理成标准化模板:在“土壤管理”模块里,标注不同土壤类型的改良方法;“作物轮作”模块里,附上紫云英、三叶草等绿肥的播种时间和用量;还专门开设“农户问答区”,让大家可以分享种植难题和解决办法。孩子们也参与进来,把自己的观察日记、手绘示意图整理成“小观察员专栏”,放在平台首页。
平台上线那天,县农业局特意在南坡地举办了培训课。当农户们看到自己田里的土壤检测数据能直接上传,还能查到附近地块的种植记录时,都格外兴奋。“以后再也不用凭感觉种了,跟着账本走,心里有底!”一位农户边操作手机边说。
上海采购团队得知“生态账本”升级后,立刻联系李建国:“我们想和这个县域平台合作,优先采购用平台记录的生态三七,让更多农户享受到优质优价。”
夕阳下,南坡地的田埂上,农户们还在围着小张请教平台使用方法,孩子们则在旁边演示如何上传观察数据。老周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对局长说:“没想到一本小小的账本,能带动全县的生态种植,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而“生态账本”的首页,新添了一行醒目的标题:“从南坡地到全县域,生态种植共成长”。屏幕上滚动着全县各地农户上传的种植记录——有的是刚播种的绿肥照片,有的是土壤检测数据,还有的是农户手写的种植心得。南坡地的故事,不再只是一个地方的尝试,而是变成了更多农户共同的生态追求,在文山的土地上,续写着关于绿色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