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周海峰谈过话后,林杰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方向也前所未有的清晰。
他不再是那个仅凭一腔热血和过硬技术单打独斗的科室主任,他需要为更长远的未来布局。
接下来的第一步,就是凝聚力量。
他没有大张旗鼓地搞什么“招贤纳士”,那样目标太大,容易被打上“拉帮结派”的标签,也容易吓跑那些本就处境微妙的骨干。
他采用的是更隐蔽、也更符合医院氛围的方式。
几天后,一封由林杰和苏琳共同署名、措辞低调而专业的邀请函,通过内部邮件和私下传递的方式,送到了十几位精心筛选出来的中青年医生、技师手中。
邀请函的内容是,举办一个小范围的“复杂腹腔感染多学科诊疗(mdt)学术沙龙”,由林杰分享他近期处理的一例包括胰十二指肠术后并发症在内的复杂病例,并邀请与会者共同探讨。理由充分,形式正当,符合医院鼓励学术交流的氛围。
收到邀请的人,反应各异。
王鑫、刘倩、张斌这些早已被打上“林派”标签的人自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他们经历过林杰的扶持,也见识过他的担当,是铁杆支持者。
信息科的工程师赵强,接到苏琳亲自打来的电话时,明显愣了一下。
他因为之前举报科室内部在设备采购数据上造假,被边缘化已久,很久没参加过像样的学术活动了。
他犹豫片刻,还是答应了。
急诊科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傅强,技术过硬,但性格耿直,不会来事,一直升不上去。
他看着邀请函上林杰的名字,想起直播手术时林杰力挽狂澜的场景,默默地把沙龙时间记在了日程表上。
而被林杰在手术视频点评会上当众指出过问题的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陈明,收到邀请时心情最为复杂。
那次“打脸”让他难堪,但事后他反复观看录像,不得不承认林杰指出的问题确实存在,而且林杰给出的改进方案也让他受益匪浅。
他内心对林杰的技术是服气的,但也拉不下面子。
思考再三,出于对复杂病例本身的好奇,他也决定去看看。
周末晚上,行政楼一间小会议室里,沙龙如期举行。
来了大约十五六个人,不算多,但涵盖了外科、内科、急诊、重症、影像、病理、信息等多个专业。
大家彼此大多认识,但像这样跨科室、跨专业地坐在一起,为了一个纯粹的学术目的,还是很少见。
林杰没有客套,直接开门见山。
他打开ppt,开始讲解那例由他主刀、经历了术中过敏性休克惊魂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完整病情。
他没有回避术中的凶险,详细分析了过敏的判断依据、抢救药物的选择、以及后续血浆置换的决策思路和理论支持。
他的讲解深入浅出,数据翔实,逻辑严密,不仅讲清楚了“怎么做”,更讲透了“为什么这么做”。
与会者很快就被吸引住了,这些都是临床一线的人,深知这种危重病例处理中的艰难与抉择。
病例分享结束后,是自由讨论。
起初大家还有些拘谨,但在林杰有意识的引导和苏琳恰到好处的穿针引线下,讨论渐渐热烈起来。
急诊科的傅强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创伤患者并发严重感染时的一些特殊考量;信息科的赵强则从数据流转的角度,指出了目前院内各系统信息壁垒对mdt协作的阻碍;刘倩分享了她在心内科遇到的药物相关性肌损伤与感染鉴别的案例;王鑫则谈了创伤中心流程优化中对感染预防的前沿探索……
陈明起初只是听,但当讨论涉及到术后胸腔积液与膈下感染鉴别这个他专业的领域时,他忍不住插话,提出了几个非常内行的观点,立刻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
林杰敏锐地抓住他的观点,深入追问,两人你来我往,竟有些惺惺相惜之感。
沙龙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气氛始终热烈而专注。
没有人谈论医院里的人事纷争,也没有人提及各自的处境得失,大家的注意力完全被复杂的病情和前沿的学术所吸引。
结束时,很多人都意犹未尽。
“林主任,这种形式的沙龙太好了!能学到真东西!”急诊傅强感慨道,他很久没有这种纯粹讨论业务的畅快感了。
“是啊,跨科室交流,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信息科赵强推了推眼镜,脸上带着光,“要是能常态化就好了。”
“林主任,苏科长,以后还有这样的活动,一定通知我。”陈明走到林杰面前,语气比来时诚恳了许多。这次交流,让他看到了林杰在专业上毫无保留的分享态度和广阔的视野,之前那点不快早已烟消云散。
林杰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着的、属于医者对知识和技术的纯粹热情,心中欣慰。
他知道,第一步走对了。
“大家觉得有用就好。”林杰微笑着说,“这样的交流,我们以后可以定期搞,主题可以更丰富。不仅仅是学术,包括医疗质量管理、患者安全、甚至医院运营中的一些问题,都可以拿出来探讨。我们人微言轻,但至少可以在我们自己能影响的范围内,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他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但“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这句话,却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
他们中的许多人,正是因为想“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不愿同流合污,才被边缘化。
“对!咱们就自己搞个小圈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王鑫兴奋地说。
“什么小圈子,听着跟搞地下工作似的。”刘倩笑着打趣,“咱们这叫……叫‘青年近卫军’!专门跟医疗上的疑难杂症和歪风邪气作斗争!”
“青年近卫军?”张斌琢磨了一下,也笑了,“这个名字好!咱们就是医院的先锋队!”
大家都笑了起来,气氛轻松而融洽。“青年近卫军”这个带着点自嘲和热血的名字,就这样被叫开了。
没有人明确宣誓效忠,也没有人订立什么章程。但一种基于共同专业理想和现实处境的无形纽带,在这次沙龙中悄然形成。他们知道,林杰是这个小群体的核心,而这里,是一个可以放心交流、互相支撑、能感受到自己职业价值的地方。
沙龙结束后,众人陆续离开。
陈明走在最后,犹豫了一下,还是折返回来,对正在收拾电脑的林杰说道:“林主任,今天……谢谢。”
林杰抬起头,看着他:“陈医生太客气了,应该是我们谢谢你带来的宝贵见解。”
陈明摆摆手,似乎下定了决心,低声道:“林主任,以后……有什么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开口。”说完,他像是松了口气,转身快步离开了。
看着陈明消失在门口的背影,林杰和苏琳对视了一眼。
苏琳轻声道:“看来,你这个‘青年近卫军’,招来了第一个大将。”
林杰点点头,目光深邃。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要让这股力量真正成长起来,还需要更多的磨砺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