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有座青苔小院,书院山长便住于此。院中遍植松竹,檐下悬着木鱼,山长晨起必焚香击磬,俨然是烟霞痼疾已深之人。每逢客至,他必指点壁上的水墨云山图卷,言必称泉石清音,林泉高致。众人仰望其形神,皆暗赞真乃红尘外的天际真人。
书院里那些青衫学子,日日捧着圣贤书卷,目光却总忍不住瞟向山长所居的静室。他们心头都燃着一蓬隐秘的火——若能学得山长这般超逸风神,岂非一步踏入了天际真人之列?于是有人袖藏松针,有人衣染苔痕,行走间刻意学那林下疏朗之态,以为如此便得山中宰相的魂魄。
在庭院的一角,有一位默默扫地的老仆。他身穿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衣裳,仿佛岁月的痕迹都被揉进了那粗糙的布料里。他终日与一柄秃了角的竹帚为伴,这竹帚已经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清晨和黄昏。
老仆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扫石阶上的落叶,以及拂去松针上的尘泥。他的动作轻柔而熟练,仿佛这庭院中的一草一木都与他有着特殊的默契。
然而,有一天,一群学童在庭院中追逐嬉闹,不慎撞翻了山长供在石案上的野果香花。山长听到声音后,立刻从房间里走了出来,他的眉头紧紧皱起,如同峰峦叠嶂一般。
然而,老仆却没有丝毫的慌乱。他只是默默地拿起竹帚,轻轻地移动着,沙沙几声,那残花碎果便如听话的孩子一般,纷纷归拢到了尘土之中。
老仆完成这一切后,缓缓抬起头,对着受惊的学童微微一笑。那笑容如同古潭投石,虽然只是一瞬间的涟漪,却蕴含着无尽的温厚。这笑容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瞬间抚平了满院的慌乱皱痕,让整个庭院都恢复了平静。
我恰立于廊下,忽如醍醐灌顶。看那山长,木鱼金磬,松风竹影,不过是一层精心描摹的云山色相;而老仆躬身扫地的身影,竹帚划过石阶的沙沙微响,反倒有林泉真韵在其间流转。他双肩承着人间烟火,眉宇间却无半分滞碍,分明是肩挑清风、足踏明月的气象。他不必言说烟霞,亦未曾标榜泉石,却将山水的灵魂,化入俯仰扫洒的日常从容里。
原来天际真人,不必远遁云端;山中宰相,原可隐于市尘。真正的林壑心胸,并非靠木鱼清供妆点出来,而是如这老仆一般,能在尘嚣深处辟出一方澄明之境——他以竹帚为篙,以沙地为舟,日日安稳渡过这烟火人间的溪流。
暮色渐沉,山长已闭门诵经去了。老仆扫净最后一片落叶,将竹帚轻倚门边。帚痕留在细沙地上,竟如云气舒展,又似水痕蜿蜒。我恍然明白,这默默无言的帚痕,才是天地间最深的笔墨,它不写超然物外的大言,只轻轻勾画着:真隐者,原在扫净心地;天际客,本在俯首躬行之间。
竹帚停处,万籁俱寂。原来那识得真山真水的一双慧眼,不在遥望云深处,而在低眉俯首时——帚尖轻扫处,沙地云痕,便是真人踏过的天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