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回娘家,陈长河一家再次来到沈楼村。
今天的沈家比腊月二十九那天更加热闹,沈麦麦的外公外婆、舅舅、姨妈等近亲都聚齐了。
屋子里济济一堂,欢声笑语不断。
老人们围着陈曦,这个摸摸小手,那个逗弄一下,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午饭更是摆了几大桌,菜肴丰盛,气氛热烈。
下午,陈长河主动提出开车送年事已高的外公外婆回家。
到了二老住处,陈长河和沈麦麦诚恳地邀请二老去云海市住一段时间。
但二老故土难离,舍不得家里的几分地和熟悉的环境,坚持不肯去。
陈长河二人也就没有强求,只是在离开时,悄悄在二老的枕头下塞了一笔钱。
虽然,沈文山平时给二老送去的钱并不少,根本花不完,但这也是他们作为孙辈的一份心意。
初三,轮到去陈长河的外公外婆家。
同样是热闹的团聚,丰盛的午餐。
席间,陈长河提起接二老去云海市小住的想法。
起初,两位老人也是连连摆手,说城里住不惯,添麻烦。
但在陈长河和沈麦麦的耐心劝说下,态度又有所松动,最后表示等天暖和了去住几天,见见世面也好。
陈长河高兴地应承,表示等四五月份的时候,自己或者陈长江会回来一趟,接二老去云海市住一段时间,看看高楼,吹吹海风。
接下来的初四到初六,他们又陆续走访了其他一些亲戚。
同时,家里也迎来了络绎不绝前来拜年的亲戚和各方人士。
家里每天都门庭若市,充满了节日特有的喧嚣与忙碌。
初七,年味还未消散,但陈长河一家已经收拾行装,踏上了返回云海市的火车。
初八,年假正式结束。
麦麦食品饮料公司的生产线重新轰鸣起来,各门店的奶茶店也恢复了营业,员工们带着节日的余韵和崭新的期待投入了新一年的工作。
大学校园里,教师们还在享受寒假,行政部门也只是轮值状态。
但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已经比其他院系单位提前了一个多星期,全面恢复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节奏。
次日,初九上午。
陈长河在办公室里接到了钟振源打来的电话。
“长河啊,有个好消息!”
钟振源笑呵呵道:“经过学校层面的全力汇报和申请,教育部已经正式下文,特批了一笔3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你们经济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这可是部里对我们中心成绩的充分肯定和未来潜力的高度认可啊!”
这个消息让陈长河精神为之一振:“太好了!感谢校长!感谢学校的支持!”
“这是你们自己用实力争取来的!”
钟振源笑道:“好好利用这笔钱,把中心建设得更好,拿出更多更高质量的成果来!”
“我们一定努力!”
陈长河连忙表态:“绝不负您和部里领导的殷切期望!”
挂了电话,陈长河立刻召集罗志旺、胡春梅等人开会。
有了这300万专项资金,许多项目的推进可以大大提速了。
尤其是“全国微观经济数据库”的数据采购、清洗和录入工作,以及“经济文献数据库”的版权购买和平台优化,这两个耗资巨大却对研究中心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开足马力前进。
中心的硬件设备更新、引进人才的安家费和研究启动金,也有了更充足的保障。
多出300万的资金后,整个中心如同加满了燃料的引擎,爆发出更强的动力。
而陈长河在全力推动中心各项建设的同时,自身的学术研究也没有停歇。
通过越洋电话和频繁的邮件往来,他与李隆飞、黄聚山、洪犇等人关于“动态因果推断”的合作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思想的火花,在跨越太平洋的交流中不断碰撞、融合、深化。
当云海市天气转暖,街边树木抽出的嫩芽,由鹅黄逐渐转变为新绿时,时间悄然进入四月份。
就在陈曦已经能够在不被搀扶的情况下蹬着小腿跑来跑去的时候,陈长河亲自回了趟老家,把外公外婆接到了云海市。
一周后,他与李隆飞、黄聚山等人合作完成了关于计量经济学领域的新论文——《政策评估的动态因果推断:基于设计的时间序列方法》。
论文指出了传统静态因果推断范式在评估持续性政策、渐进式改革时的局限性,特别是处理时间异质性和动态选择偏差的不足。
并提出了统一的“基于设计的动态因果推断”框架,将自然实验或准实验逻辑与时间序列建模相结合,为评估动态处理效应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这篇论文写好后,由陈长河直接特快空运邮寄到了《Econometrica》编辑部。
经济研究中心,尤其是计量经济学研究室,便陷入了一种表面平静、内里却紧张忐忑的等待氛围中。
对于黄聚山、洪犇、赵旭,以及所有深度参与这篇论文数据整理、模型验证、文献支撑等具体工作的研究员们而言,心情既期待又焦虑。
他们反复检查着论文的每一个细节,讨论着审稿人可能会提出的各种刁钻问题,既憧憬着自己所参与的论文能够再次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上面,又担心论文会遭遇退稿或严苛的大修。
毕竟,《Econometrica》的门槛之高,众所周知。
然而,身为论文第一作者的陈长河,却显得异常平静。
他不紧张。
真真正正的,一点儿都不紧张。
这种平静,源于两个方面。
首先,他对自己主导的这篇论文质量有着强大的自信。
这篇《政策评估的动态因果推断:基于设计的时间序列方法》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推导和巧妙的设计思路之上。
其创新性和潜力是实实在在的。
他判断,以其内容的扎实程度,过稿概率极高。
其次,退一万步讲,即便这篇论文不幸未能通过《Econometrica》的评审,对他个人乃至经济研究中心的整体战略布局,也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