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在他落笔的瞬间。
凝滞的冷气从头顶的空调口缓缓垂落,带着金属与尘埃混合的微腥味,拂过每个人绷紧的颈项。
窗外的梧桐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是一场无人倾听的低语,而室内,连呼吸都小心翼翼。
所有人目光如钉,聚焦在那张巨大的五省地图上——那被红色记号笔重重圈出的,不过是贵州黔东南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点,墨迹未干,在灯光下泛着刺目的红光,像一滴凝固的血。
李默放下笔,转身面对众人,指尖还残留着记号笔塑料外壳的微涩触感。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寂静的湖面,激起一圈圈无声的涟漪:“从今天起,青阳‘双龄共生’项目进入第二阶段,我称之为,百苗百样计划。”
他没有给众人提问的机会,直接切换了身后的投影。
“滋——”一声轻响,灯泡闪烁了一下,屏幕亮起。
没有复杂的数据图表,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流程图,只有一行简洁到近乎粗暴的文字,白底黑字,像一道判决:
**停止派遣总部团队,每地选拔两名本地青年,赴青阳总部接受为期两周的深度培训。
**
“疯了。”林诗雨几乎是脱口而出,她精致的眉毛紧紧蹙起,指尖无意识地掐进掌心,留下一道月牙形的红痕,“李默,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五省之地,几十个民族聚居区,语言不通,文化迥异,风俗禁忌更是千差万别。把他们集中到青阳?别说两周,两个月我们连沟通都成问题!怎么培训?培训什么?”
她的声音在空旷的会议室里回荡,像一把刀划开沉默。
周敏坐在角落,手指轻轻摩挲着会议桌边缘的木纹,那触感粗糙而真实,仿佛提醒她这不是一场梦。
她张了张嘴,却最终没有出声——她也想问,可她更想知道,李默究竟藏着什么。
李默没有反驳,只是在操作台上轻轻敲击了几下。
“滴——”一声清脆的系统提示音响起,会议室主屏幕的画面再次切换。
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淡蓝色界面浮现出来,背景是缓缓流动的数据光河,正中央是几个鎏金大字——
“诗雨,你刚才提到了文化壁垒,很好。”李默的指尖在虚拟键盘上飞舞,声音低沉而稳定,像在吟诵一段古老的咒语,“系统,建立新任务。目标区域,黔东南。目标人群,侗族,务工家庭,留守儿童。”
话音刚落,系统界面中央立刻弹出一个数据加载的进度条,淡金色的光点如萤火般流动。
不过三秒,一份详尽的方案初稿便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服务方案(初稿):侗族】
【核心文化节点:鼓楼议事、萨玛节祭祖、行歌坐夜……建议服务站融入鼓楼集会议事功能,节庆期间暂停常规活动,改为社区宴饮。】
【家庭权威结构:祖辈权威极高,尤其在外出务工家庭。
‘祖孙共读’模块需调整为‘祖辈故事传承’,以口述形式进行。】
【饮食禁忌:忌食狗肉,祭祀期间禁食辛辣。】
【沟通策略:优先使用侗语,避免直视长辈眼睛,传递信息宜借由歌谣隐喻。】
密密麻麻的条目,细致入微的分析,仿佛一个在当地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专家写出的田野报告。
林诗雨彻底怔住了。
她的耳膜嗡嗡作响,像是有无数细小的鼓点在颅内敲击。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手腕,脉搏跳得比平时快了一倍。
“这……”周敏的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她颤抖着声音,说出了一句让全场都陷入沉思的话,“它……它不是在计算,它是在学习人心。”
有了这个近乎神迹的系统作为后盾,“百苗百样”计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铺开。
周敏主动请缨,负责最难啃的教育模块。
她利用系统,对“祖孙共读”这一核心模式进行了颠覆性的拆解。
她发现,在苗族地区,孩子们对书本的兴趣远不如围着老人听古歌;在壮族村寨,刻在石碑上的家训远比绘本更有分量;而在彝族山寨,火塘边的每一次叙事,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基于此,她大胆提出了“三不原则”:不统一教材、不固定形式、不强制参与。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采集官”制度。
由当地经过培训的青年,引导孩子们用录音笔、用画笔,去记录自己爷爷奶奶口中的家族记忆、民族传说。
那些录音里的沙哑嗓音,那些画纸上歪斜却真挚的线条,那些火塘边飘散的烟味与笑声,都被一一捕捉、整理、转化。
这些珍贵的原生素材,再由青阳总部的设计师团队,转化为一本本图文并茂、汉族与民族语言对照的双语绘本。
计划推行半年,首批涵盖了十二个民族的绘本正式上线。
上线当日,便被国家图书馆以“抢救性文化保育”的名义,宣布永久收藏。
消息传来,整个项目组为之沸腾。
与此同时,林诗雨正穿梭于五省的医保、民政部门之间。
她抛出的《跨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协作备忘录》同样极具颠覆性。
其中最核心的一条,便是“服务积分全国通兑”。
“王局长,您想一下。”在东莞的会议室里,林诗雨的笑容自信而从容,指尖轻点桌面,发出清脆的嗒嗒声,“一位在云南大理参与我们健康计划的白族母亲,她通过坚持健康打卡积累的积分,可以直接在东莞兑换她孩子的入学优先名额。这不仅解决了留守儿童的问题,更是盘活了您辖区内的人力资源。”
她以“数据资产共建共享”为诱饵,成功说服了三家巨头国企注资,共同搭建这套积分通兑的底层数据平台。
签约仪式上,一直支持他们的投资人陈志远,端着酒杯,意味深长地对她说:“诗雨,你这已经不是在做生意了,你是在织一张网,一张把人心和未来都织进去的网。”
项目在飞速复制,问题也随之而来。
负责数据复盘的小周(周敏团队的得力干将)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复制点的妇科病免费筛查率,都低得惊人——有些村寨甚至不足10%。
她在周会上提出了这个问题,声音微微发颤:“很多女性连‘妇科检查’这个词都没听过,更别说主动参与。她们怕羞,怕流言,怕被说‘不守妇道’。”
她建议在筛查前,增加一个“女性互助会”作为前置环节。
李默当场拍板采纳,并立刻让技术团队在系统中标记出所有“性别敏感区域”。
系统被赋予了新的指令,一旦识别到此类区域,便会自动触发一个“隐喻传播包”。
比如,在回族聚居区,生硬的健康讲座被悄然替换为“厨房茶话会”。
培训过的本地青年,会一边教大家做特色糕点,一边用食物打比方,将健康知识巧妙地融入家常闲聊。
“这个子宫啊,就像我们烤馕的炉子,得时常清理保养,烤出来的馕才香,日子才能过得红火。”
话音落下,屋里响起一阵低低的笑声,夹杂着羞涩的点头。
效果立竿见影。
三个月后,整个西南片区的女性体检参与率,从令人揪心的18%,奇迹般地跃升至67%。
年终总结大会上,巨大的屏幕上滚动着一行行振奋人心的数字。
“全国37个‘双龄共生’复制点,覆盖苗、彝、壮、侗、回五大民族,累计服务超过12万人。项目点内,青少年辍学率由平均21%下降至6.3%,老年人慢病管理率由不足30%提升至81%!”
当主持人念出最后一个数字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闪光灯如星雨般闪烁,映在每个人激动的脸庞上。
陈志远走上台,接过话筒,声音洪亮地宣布:“同志们,我荣幸地通知大家,经过国家多部委联合评审,‘双龄共生’模式,已正式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支持项目!”
掌声、欢呼声、闪光灯交织成一片成功的海洋。
唯有李默,悄然转身,独自一人走向巨大的落地窗。
他没有看窗外的繁华都市,而是抬起手,在虚空中轻轻一划,调出了只有他能看到的系统面板。
一行金色的光芒缓缓浮现。
【主线任务4:模式的复制与繁荣】
【当前进度:98%】
【系统提示:当模式成为习惯,改变才真正开始。】
98%……只差最后一点。
李默的目光穿透玻璃,望向遥远的、被群山环抱的土地。
他轻声自语,像是在回答系统的提示,又像是在对自己说。
“我们不是来建站的……是来拆墙的。”
拆掉那些隔阂在城乡之间、民族之间、代际之间,无形的墙。
而就在他眺望的远方,千里之外的贵州某个侗寨里,冬日的暖阳洒在一栋刚刚落成的新建筑上。
阳光在青瓦屋檐上跳跃,像无数金色的小手在拍打。
一群孩子正围着新来的“故事官”姐姐,用五彩的蜡笔,在画纸上画下他们心中共生站的样子。
画里的房子,屋顶是侗族鼓楼的标志性形状,大门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四个大字:“欢迎回家。”
铅笔的沙沙声、孩子的笑声、远处溪水的潺潺声,交织成一片温暖的背景音。
数周后,李默踏上了这片土地。
当他亲自来到这个由孩子们参与设计的共生站前,看到那充满童趣又饱含深情的鼓楼式屋顶,看到“欢迎回家”的门牌,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这正是他想要的,一个真正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家。
他满意地点点头,准备走进去,可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共生站崭新的外墙时,却猛地顿住了。
他的笑容瞬间凝固,眉头缓缓皱起,眼神变得锐利而凝重。
他迈开脚步,径直朝着那面墙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