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堆在角落里的“小五行轮转阵”残骸,比陆明预想的还要破败不堪。数十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阵基部件散乱堆积,大多蒙尘,不少上面还有明显的裂纹甚至缺失。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的能量残留彼此纠缠、冲突,形成一种混乱而滞涩的力场,靠近便能感到隐隐的排斥。
陆明没有急于动手清理或修复。他首先做的,是围绕着这堆残骸缓缓踱步,同时将神识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般铺开,仔细感知每一个部件的材质、内部结构、损坏程度,以及其原本在整体阵法中可能承担的功能。
这就像接手一个濒临破产、管理混乱的项目,第一步永远是全面的尽职调查,厘清现状,而非盲目投入资源。
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他才初步将这座复合阵法的“残骸地图”在脑海中构建出来。这“小五行轮转阵”虽冠以“小”字,但其复杂程度远超他之前接触过的任何单一阵法。它由五个核心单元阵基(对应五行)和超过二十个辅助联结、能量缓冲、属性转化节点构成,彼此通过精密的能量回路勾连,形成一个旨在实现五行相生、轮转不息的整体。
然而现在,五个核心单元中,“火”行单元几乎完全碎裂,只剩几块焦黑的残片;“土”行单元缺失了近三分之一,核心符文磨损严重;“金”、“木”、“水”三个单元相对完整,但也各有损伤,且内部的能量回路多处断裂或淤塞。那些辅助节点更是损毁大半。
吴涯长老的要求是修复并至少让金、木、水三个单元初步联动。这意味着,他不仅需要修复这三个相对完整的单元,还必须修复或重建连接这三者的能量回路和必要的辅助节点,并确保它们之间的能量流转能够形成初步的、稳定的循环,而非相互冲突。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陆明盘膝坐在残骸前,双目微闭,识海中星钥散发出朦胧清辉,辅助他进行推演。他没有立刻开始动手修复任何一个具体部件,而是先在脑海中尝试重构这三个单元联动的能量模型。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金?不,那是相生循环的一部分,但若要三者稳定联动,必须考虑能量在流转过程中的损耗、平衡以及相互制衡。金锐利,需水润之,方能生木;木生长,需金斫之,方能成材;水流动,需木疏之,方能不息……这其中涉及的能量转换比例、流速控制、节点缓冲,复杂无比。
他尝试了数种从万卷楼和碑林中学到的经典联结方案,但在星钥的模拟推演中,都因为当前部件状况不佳或能量特性难以完美匹配而出现了各种问题。不是能量在某一节点淤积导致不稳定,就是流转不畅导致循环中断。
“看来,照搬经典方案行不通。”陆明睁开眼,眉头微蹙。材料的限制和部件的残损,使得他无法构建一个“理想”的模型。必须根据现状,设计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冗余度的“非标准”解决方案。
这恰恰激发了他的挑战欲。在前世的项目中,他最擅长的就是在资源有限、条件苛刻的情况下,找到最优解。
接下来的几天,陆明完全沉浸在对这三个单元能量交互的反复推演和优化中。他不再追求完美的五行生克理论,而是基于现有部件所能达到的实际性能参数,进行“可行性设计”。
他将修复重点放在了确保能量回路“通畅”和关键节点“稳固”上。对于那些难以完全修复的细微损伤,他不再强求恢复原状,而是设计了一些微小的辅助星纹,如同“桥梁”或“缓冲垫”,引导能量绕行或平稳过渡。对于三个单元之间的能量强度差异,他设计了一个简易的、可调节的“能量阻尼”节点,通过微调其结构,来平衡金、水、木三者输出的能量流,使其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对神识和计算能力是巨大的考验。若非有星钥辅助,他绝无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复杂的推演。
推演方案初步确定后,陆明开始动手修复。
他首先选择从相对最完整的“水”行单元开始。这个单元主体由一种名为“寒玉”的材料构成,触手温凉,内部刻有复杂的水系符文。其上一道深刻的裂纹几乎贯穿了核心能量回路。
陆明没有直接用星力填补,而是先以极精细的操控,用一丝混沌星力如同探针般深入裂纹,感受其内部结构的破坏情况。然后,他取来一小撮之前任务剩下的流银砂,混以几种具有粘合与导能特性的辅助粉末,调制成一种特殊的“灵胶”。他小心翼翼地用神识操控着灵胶,一点一点地渗入裂纹最深处,不仅填补空隙,更是在内部按照他推演出的新能量路径,重塑了部分细微回路。
修复过程缓慢而枯燥,要求精神高度集中,不能有丝毫差错。当“水”行单元最后一点裂纹被完美修复,内部能量回路重新亮起柔和蓝光,并传来流畅的能量波动时,陆明才长长舒了口气,额头上已见细密汗珠。
有了修复“水”行单元的经验,后续处理“金”行单元(主体是某种星辰金属)的符文磨损和“木”行单元(一种灵木雕刻)的局部焦黑损坏,虽然各有难点,但都得以顺利解决。
最困难的,是重建那些连接三个单元的辅助节点和能量回路。很多原有的联结结构已经无法使用,他必须根据自己的推演方案,利用手头有限的材料(吴涯只提供了最基础的修复材料),重新构筑。
他如同一个精密的工程师,时而熔炼金属勾勒新的回路导线,时而雕刻木石构建能量缓冲桩,时而调制不同属性的灵胶进行粘合与绝缘处理。他将从“源纹”碑和“融灵”碑上学到的关于材料特性和能量引导的知识运用到了极致。
时间一天天过去。
当最后一道由星辰铁细丝勾勒的联结回路,被精准地嵌入重新塑形的“能量阻尼”节点,并将修复一新的“金”、“水”、“木”三个单元阵基连接起来时,陆明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他深吸一口气,按照推演了无数遍的启动序列,将一丝精纯的混沌星力,注入作为循环起点的“金”行单元。
嗡……
暗金色的光芒首先亮起,带着一丝锋锐之意。
紧接着,与之相连的回路将这股能量引导至“水”行单元。嗡鸣声变得柔和,水蓝色光华荡漾开来,将那丝锋锐润泽、转化。
随后,流转的能量涌入“木”行单元,青翠的生机之光闪耀,缓缓生长、壮大……
最后,这股蕴含着生机的能量,并未直接流回“金”行单元完成闭环(因为火土缺失,无法形成完整相生),而是在陆明设计的那个简易“能量阻尼”节点处被分流、缓冲,一部分回馈滋养“金”行单元,一部分则散逸开来,维持着三个单元之间一种微妙的、虽不完美却稳定运行的平衡状态。
金、蓝、青三色光华在三个阵基之间缓缓流转,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却清晰可见的能量循环光圈!
成功了!
尽管这只是残缺版的“小五行轮转阵”,只动用了三个单元,距离真正的五行轮转相生还差得远,但它确实实现了初步的、稳定的联动!
就在陆明心中升起一股成就感,仔细感受着这能量循环的奥妙时,他识海中的星钥,再次传来一阵极其微弱,却异常清晰的波动。
这波动并非指向碑林深处的第九碑,而是直接与他眼前这个由他亲手修复的、流转着三色光华的残缺阵法产生了某种共鸣!
星钥的微光,似乎透过他的神识,悄然扫描、记录着这个复合阵法运行时的能量轨迹与结构信息,尤其是那处他自行设计的、用于平衡三种属性能量的“非标准”阻尼节点。
一种明悟涌上陆明心头:星钥,不仅在帮他解析已有的阵法知识,似乎……也在学习和记录他基于这些知识,所进行的创新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