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学年的十月,北方的秋意已浓,A大的校园里弥漫着一种不同于往常的紧张与期待。对于志在海外顶尖学府深造的毕业生们来说,这是一段神经高度紧绷的时期——海外博士申请的录取结果将陆续揭晓。顾言澈和苏念晴,自然身处这股洪流的中心。
他们共同投递了包括mIt、Stanford、Uc berkeley、harvard、caltech、cambridge在内的十余所世界顶尖大学的生物\/物理相关方向的phd项目。每一份申请都凝聚了他们过去三年的心血:近乎完美的GpA、顶刊的一作论文、国际会议的亮相、重量级的奖项,以及精心打磨的研究计划和强有力的推荐信。然而,面对全球最顶尖人才的激烈竞争,谁也不敢说有十足的把握。
一个周二的清晨,霜露未曦。顾言澈在物理系实验室通宵调试一个模拟程序后,回到宿舍,天刚蒙蒙亮。他习惯性地打开邮箱,清理夜间堆积的邮件。突然,一封来自“mIt Admissions”的邮件映入眼帘,标题是“Update to Your Application”。他的心跳漏了一拍,点开邮件。
快速浏览过开头的客套话,他的目光锁定在关键句上:“…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 have been admitted to the doctor of philosophy program in physics at mIt…” 紧接着,邮件详细说明了丰厚的奖学金 package(全额学费豁免、优厚的研究助理津贴、健康保险等)。
即使是冷静如顾言澈,此刻呼吸也不由得微微一滞。麻省理工,理工科的圣殿,无数物理学子的梦想之地。他握着鼠标的手指微微收紧,嘴角难以抑制地向上扬起一个清晰的弧度。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另一个念头迅速占据脑海:苏念晴申请的是mIt的生物工程系,结果如何?
几乎在同一时间,隔壁宿舍楼的苏念晴也被手机邮件提示音惊醒。她迷迷糊糊地抓过手机,看到发件人“Stanford University”时,瞬间清醒。颤抖着点开,映入眼帘的同样是“congratulations!” 她被斯坦福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phd项目录取了,同样附有极具吸引力的奖学金。
“啊!”苏念晴忍不住低呼一声,从床上坐起,激动地捂住了嘴。斯坦福的阳光、硅谷的氛围、顶尖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是她梦寐以求的平台。但下一秒,她的心也沉了一下:顾言澈申请的是Stanford的应用物理系,他收到了吗?
两人几乎是不约而同地,立刻拿起手机,拨通了对方的电话。电话接通的瞬间,他们异口同声:
“我收到mIt了!”顾言澈的声音带着罕见的、压抑不住的兴奋。
“我被Stanford录了!”苏念晴的声音同样充满了喜悦的颤抖。
短暂的沉默。喜悦依旧在,但一丝复杂的、沉重的现实感,像秋日的凉意,悄然渗透进来。他们拿到了梦想学府的入场券,却是不同的学校,一个在东海岸的波士顿,一个在西海岸的加州。隔着整个美国大陆,近五千公里的距离,五小时的时差。
“恭喜你!”再次异口同声,语气真诚,却都听出了对方那份喜悦之下隐藏的同样思绪。
他们约在137号座位见面。清晨的图书馆空旷安静,阳光斜射进来,尘埃在光柱中飞舞。两人坐下,看着对方,脸上还带着收到offer的兴奋红晕,但眼神中已多了几分深思。
“Stanford的生物,太适合你了,尤其是你想做的交叉方向。”顾言澈率先开口,语气肯定。
“mIt的物理,更是无人能及,你的理论模型研究在那里一定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苏念晴也由衷地说。
他们为彼此感到高兴,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摆在面前的,是一个幸福的难题,也是一个残酷的抉择。是各自奔赴学术顶峰,开启可能的异国恋?还是其中一方做出牺牲,选择能在一起的地方?
“我还收到了Uc berkeley的应用物理offer。”顾言澈拿出手机,展示另一封稍早前收到的邮件。伯克利与斯坦福同在加州,距离不远。
“我……也收到了harvard的offer。”苏念晴轻声说。哈佛在波士顿,与mIt隔河相望。
情况似乎有了一丝转机。mIt-harvard, Stanford-Uc berkeley, 这是两对地理上极其接近的顶尖组合。他们似乎不必面临横跨大陆的分离。但问题依然存在:是选择波士顿的mIt-harvard组合,还是加州的Stanford-Uc berkeley组合?这依然意味着,他们需要在两所都是世界顶尖的学府之间,为他们的“共同未来”选择一个主要阵地。
喜悦过后,是沉甸甸的思考。他们面前仿佛展开了一张世界地图,上面标注着一个个光辉熠熠的校徽,每一条路径都通往学术的巅峰,却也可能指向不同的方向。海外顶尖offer的同步抵达,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不仅是成功的波澜,更有对未来道路的深远思虑。他们知道,接下来的选择,将深刻影响他们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久的人生轨迹,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走向。这不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前途,更是关于“我们”的未来。一场甜蜜而艰难的权衡,就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