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质之说,到此为止。
他们来,是学规矩、学本事,学成之后,回棠州做你的官吏、做我的臂膀——而非囚徒。”
他抬手,推开书斋后窗,夜风裹着远处操练场的鼓声卷入,像把冷冽的刀,斩断了最后一丝迟疑。
“从今天起,棠州不再有土皇帝,只有王国官吏;
不再有私兵割据,只有总督府军令;
不再有暗室亏心,只有公堂法度。”
李方清回身,目光灼灼,
“你段氏,愿做这新棠州的第一根梁柱么?”
段伯熙深吸一口气,缓缓单膝落地,声音不再犹豫,带着久违的畅快:
“愿为总督效犬马之劳,愿为新政做第一根梁柱!”
灯影摇晃,两道人影在地板上交叠,像两把即将同鞘的剑——一把斩断旧弊,一把劈开新天。
窗外,夜风掠过校场,白狼旗猎猎作响,仿佛也为这场深夜的盟约,低声喝彩。
晨雾未散,燕赵农学堂的木门却已敞开。
杨溥引着三和城主魏元禾拾阶而入,脚下青石板被夜露洗得发亮,空气中浮着泥土与青草混合的清新气息,仿佛每一口呼吸都能尝到土地的甜。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整齐的教室——青砖灰瓦,屋檐下垂着小小的风铃,随风叮当作响。
大堂宽敞明亮,黑板上还留着昨日授课的粉笔字:
“选种、配肥、轮作——丰产三要素”。
讲台旁,一只巨大的玻璃柜里陈列着各式改良农具:
带齿轮的播种机、可调节深度的开沟犁、轻便可折叠的喷雾器,每一件都擦得锃亮,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穿过大堂,景象豁然开朗。后方便是农学堂的试验田——
一块块长方形田地,用低矮的白漆栅栏隔开,种植着各种各样的作物。
魏元禾第一眼便怔住:
他从未见过如此硕大饱满的庄稼——
- 小麦穗长近一指,颗粒金黄紧密,像精心雕琢的工艺品;
- 高粱秆高过人头,穗头低垂,随风起伏,宛如赤色海浪;
- 马铃薯植株茂盛,拨开松软土壤,便可翻出拳头大的块茎,表皮光滑,毫无虫眼;
- 玉米棒子长逾尺,籽粒金黄,排列紧密,有的甚至一秆双穗;
- 一片试验花田,向日葵花盘大如脸盆,金黄耀眼,蜜蜂成群结队,嗡嗡声汇成低沉的歌。
田埂间,立着一块块小木牌,写着作物名称、育种年限、施肥配比、预计产量,字迹工整,墨迹犹新。
几名青衫学员正弯腰记录,见杨溥引客而来,纷纷直身行礼,脸上带着掩不住的自豪。
魏元禾俯身抚摸一株麦穗,指腹传来饱满坚实的触感,他忍不住低声惊叹:
“这……这真是同一片土地种出来的?”
杨溥含笑点头:
“是。良种、配肥、轮作、水利,一环不差,土地便还你十倍惊喜。”
他抬手遥指远处一排玻璃温室,
“那里还有更奇的——反季蔬菜、南果北种,甚至药用作物。
只要肯学,土地从不吝啬。”
魏元禾望着那片在晨光下熠熠生辉的田野,眼底渐渐燃起久违的热望——
他仿佛已看见自己那座贫瘠的三和城,也被这样的金色麦浪覆盖,也被这样的硕大果实压弯枝头。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朝杨溥郑重一揖:
“请杨先生务必教我!
三和百姓,盼此丰年,如盼甘霖!”
杨溥扶起他,笑声爽朗:
“城主好学,便是三和之福。
今日起,农学堂为你开课——从选种到收割,从配肥到水利,一环一环,手把手教到你回城!”
晨风拂过,硕大麦穗轻轻碰撞,发出细微却清脆的“沙沙”声,像在为这场即将开始的丰收之约,低声喝彩。
会议厅里阳光透亮,却静得能听见窗外风掠过银杏的沙沙声。
魏元禾坐在下首,崭新的锦袍仍带着浆洗过的僵硬,他双手攥着膝盖,指节发白,声音低哑:
“杨先生,您不知道——三和穷得叮当响。
百姓为一口粗粮奔波,我连他们吃什么都摸不清,自己糊个口就谢天谢地了。”
话音未落,侧门“吱呀”一声,陈潢与杨士奇一前一后步入厅内。
陈潢手里卷着一张《棠州水利图》,杨士奇则抱着一摞空白官籍册。
两人朝城主点头致意,随即分列左右。
杨溥抬手,示意城主放宽心,朗声开口:
“总督既接手三和,便不会再让城民挨饿受穷。
改造分三步走——”
他指向陈潢:
“第一步,水!陈大师会亲率水利营,三月内筑渠、打井、设翻水车,把河水引进田,把井水送到村。”
陈潢展开图卷,笔尖轻点图上山溪:
“先在东山嘴建拦水坝,再沿坡凿主渠,支渠直达村镇;
平地设水车、暗管,即便旱季,也能保田润苗。”
城主眼睛一亮,却又迟疑:
“可需大量民夫与银钱……”
“民夫就地征,”
陈潢笑答,
“材料由总督府调拨,你只需出户籍册,标出缺水村落。”
杨士奇接着上前,晃了晃官籍册:
“第二步,官!
我派‘劝学所’学员赴三和各镇,设公所、立户册、定税则,选拔当地识字青年为吏,官府下到村口,百姓不再找不到北。”
“第三步,”
杨溥拍拍手掌,
“农!农学堂将建‘三和分会’,每村设农协,派学员驻点,教选种、配肥、轮作;
第一年免费提供良种与工具,秋收后按产分成,官府只取一成,余皆归农。”
一席话落,厅内静得可闻呼吸。魏元禾怔怔望着三人,眼底那簇因贫困而压抑已久的火苗,猛地蹿高。
他忽地起身,朝三人深深一揖,声音发颤却坚定:
“魏某代三和万民,谢过总督与诸先生!
愿倾全城之力,配合修渠、立官、兴农——若改不得旧貌,愿提头来见!”
杨溥笑着扶起他:
“ 头不必提,只要城主与百姓同心,三和贫瘠之地,也能变成沃土粮仓!”
窗外,初夏的风掠过银杏,叶片沙沙作响,像在为这场即将开始的变革,低声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