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既下,整个老林菜馆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开始了高效而有序的运转。目标明确:在年前完成省城分店的选址、筹备工作,年后正式开业。青川镇老店,则由苏小豆和小辉全面负责日常运营,我爸作为“定海神针”和最终品控把握人。
接下来的两个月,忙碌而充实。
我和苏琪、陈默组成了“省城开拓先锋队”,开始了频繁的青川镇与省城之间的往返。陈默利用他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人脉网络,筛选合适的店铺位置,最终锁定了一个位于新兴文化街区、毗邻高校区、人流密集且消费群体与老林菜馆定位较为契合的铺面。虽然租金不菲,但胜在潜力巨大。
店铺的装修设计,我们坚持延续老林菜馆温暖、质朴、富有烟火气的风格,但又融入了一些更现代、更符合省城审美的元素。苏琪甚至亲自画了不少带有美食元素的趣味涂鸦,准备用在墙面装饰上,她说要让人一进来就感受到“老林菜馆的快乐灵魂”。
菜单的制定是关键。我们反复商讨,决定采用“经典传承+地域创新”的模式。青川镇老店的招牌菜,如“忆奶奶卤味”、“古法陈皮熏鸭”、“林氏回锅肉”、“麻婆豆腐”等,必须原汁原味地保留,这是我们的根。同时,充分利用省城更丰富的食材资源和更开放的口味环境,开发一系列新的菜品。
我负责的甜品饮品线,计划推出一个“食珍·新语”系列,将《林氏食珍》中一些适合现代人口味的甜汤、药膳理念,用更精致的西点或特调饮品形式呈现。苏琪则摩拳擦掌,准备将她对香料的理解和创新的热情,倾注到几道全新的“融合热菜”和“创意凉碟”上,主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美味。
与此同时,青川镇老店的交接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苏小豆开始独立负责后厨的全面管理,从食材订购、菜单规划到人员调度,他展现出了惊人的条理性和严谨。小辉则在前厅独当一面,笑容依旧憨厚,但处理起事情来愈发沉稳周到。
我爸果然如他所说,退居二线,但并非完全不管。他每天还是会到店里转转,背着手,这里看看,那里闻闻,偶尔会指出火候上细微的差别,或者某批香料的品质问题。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质量的保证,也让苏小豆和小辉心里更有底。
王栋的“樨舍”甜品店经营得风生水起,听说我们要去省城,他特意找来,表示等我们稳定下来,他也很想去省城考察,或许未来也能开家分店,和我们形成“餐饮cp”。王老爷子更是拍着胸脯保证,会帮着我爸照看老店,两位老爷子如今是真正的“战友”了。
正式去省城的前一晚,我们在老林菜馆摆了一桌丰盛的家宴,没有外人,只有我们这群并肩作战的“家人”。桌上摆满了店里的招牌菜,还有我和苏琪特意准备的一些即将在省城推出的新品试吃。
我爸倒了一杯他珍藏的白酒,举起来,看着我和苏琪,嘴唇动了动,最终只是硬邦邦地说:“去了省城,别丢人。手艺不能落下的同时,也机灵点。”然后一饮而尽。
我和苏琪眼圈都有些发红,重重地点了点头。
苏小豆默默地把所有菜的咸淡、火候都检查了一遍。小辉不停地给我们夹菜,嘴里念叨着:“薇姐,琪姐,你们在外面要按时吃饭……”
陈默安静地坐在我身边,在桌下轻轻握住了我的手,传递着无声的支持。
第二天清晨,天色微亮。一辆装满我们个人行李和部分重要厨具、香料的小货车,以及我们乘坐的SUV,停在了老林菜馆门口。
与眼眶红红的小辉、依旧没什么表情但眼神专注的苏小豆,以及强装镇定的我爸和我妈郑重道别后,我和苏琪、陈默坐进了车里。
车子缓缓启动,驶离了这条熟悉的街道。后视镜里,老林菜馆的招牌在晨光中渐渐模糊,但那温暖的灯光和萦绕不散的炊烟,已经刻在了我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