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打下来后,问题不减反增。...
尤其是东瀛如何治理的问题,可愁坏了卫紫绫。
卫紫绫找到正在练功的荆棘,没好气道:“师兄,你就知道练武,不知道我现在都快忙死了!”
荆棘收起玄铁刀剑笑道:“师妹这是能者多劳。”
卫紫绫道:“少说这些风凉话,师兄你快参详参详咱们该如何治理东瀛。”
荆棘随口道:“其实实行郡县制就好,再加上军政分离,只要军权在手,怎么治理还不是我们一句话的事情。”
卫紫绫回道:“哪会这么简单。”
荆棘回道:“本来就是不大的地方,分成郡县进行治理,然后强制幼童学习官话,再加上分田到户,军队这边实施军屯,手中有粮,心头不慌。”
“其余的事情就交给其他人处理好了。”
“若是什么事情都由你处理,那还要咱们这两年培养的人才干什么!”
卫紫绫无语道:“才两年时间,咱们手里哪里有这么多的人才。”
荆棘笑道:“师妹,我这里倒是有不少人才。”
卫紫绫白了荆棘一眼道:“师兄又开玩笑了,你手里有什么人,我还不知道吗?”
荆棘哈哈一笑道:“师妹,你这可就说错了,这‘荡寇卫’成立两年多了,有些资质好的‘龙象波若功’都突破到了三层。”
卫紫绫道:“这些我当然知道了!”
荆棘又道:“师妹你想呀,这些荡寇卫能练武功自然也就能看懂文字,再加上他们的武力,以这些东瀛人逆来顺受的性格那还不是手拿把掐。”
卫紫绫两眼放光道:“师兄,这才是你在军中推行‘扫盲班’教授简体字的目的。”
荆棘愣了愣道:“那倒不是,这些人连武功秘籍都看不懂,我又懒得逐一教导……”
卫紫绫伸出小手兴奋道:“师兄,我准备将东瀛分作三十座县,每座县城至少十人,一共三百人,师兄拿来吧。”
荆棘轻轻拍了拍卫紫绫的小手道:“师妹,你真是开玩笑,我哪里认得这么多人,你才是东瀛的主人,直接问卫马、卫蛇要人就好。”
“将伤兵营的老兵也算上,缺胳膊少腿也不耽误他们治理郡县,三百人应该能凑得差不多。”
卫紫绫道:“好主意!”
卫紫绫高兴之余主动亲了亲荆棘的脸颊,随即转身去找卫马、卫蛇商议人选名单。
最后还是决定进行简单的考试,分为武考与文考,取成绩优异的前三十名担任县令,他们既是县令也是班长,各自率领九名荡寇卫治理郡县。
若是人手不够,可以在伤兵营或是来东瀛的中原人进行招募。
至于如何治理,卫紫绫这边对他们有两条要求极为严格,一是粮食收成,二是官话学习。
粮食是生存保证,官话学习是着眼未来。
有人问若是境内出现暴乱,卫紫绫直言道:“若是出现暴乱,并且你们自己还处理不了,那么也就没有资格管理地方了,而我也绝不轻饶。”
这三十名优秀荡寇卫,心中一凛,就算是管理一方也不能横征暴敛。
一时间伤兵营、民兵营等地成了这三十名县令光顾最多的地方,几天后,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队伍,赶往各自的辖区。
又是忙了月余的时间,来到春耕时节,整个东瀛才暂时稳定下来。
不过九州岛上幸存的东瀛人很少,卫紫绫与荆棘商议直接将从中原来的人安置在九州岛上,凡是来人每人都送上十亩土地,并且不允许任何人抵押、买卖。
前三年不用缴税,有多余的粮食可以卖给侯府,现在整个东瀛已经成为‘靖海侯’的封地。
这项政策极大地吸引了东南沿海的困苦百姓。
尤其是史燕,果然是拿钱办事的典范,不仅为卫紫绫提供了不少人才,还在穷苦百姓中颇有名望,许多人愿意相信她乘船来到东瀛。
而三十个县令更是各显神通,无数的手段笼络这些百姓,甚至有心思活泛的县令直接打出送土地、附赠妻子的大旗,一时间吸引了许多人。
其他县也有样学样,除了送土地外还送老婆,成了东瀛的一大奇景。
荆棘的便宜老丈人卫豹,也没让他闲着。
依旧是金钱开路,打通了东瀛与大明的航道,精盐与石见银山出产的银子,涌入大明换走了大明的粮食、铁器甚至人口。
卫牛与卫鹿负责两地的联系,他们二人一稳重一灵活配合默契,基本没出什么大问题。
一时间大战后东瀛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卫紫绫?整天忙得脚不沾地,最后还是荆棘看不下去了。
“师妹,卫伯父近期也不怎么忙了,先让他回来替你分担些工作吧。”
“再成立个‘秘书处’有事就安排秘书处理,自己不用这么累。”
卫紫绫说道:“也好,这段时间东瀛已经进入正轨,我也能松口气了。”
没几天,卫豹从大明回来了。
看着劳累的卫紫绫心疼道:“我的乖女儿呀,不用这么辛苦呀!我在大明招了许多幕僚,先让这些师爷帮忙管着。”
卫豹一口气从大明带回了十多名幕僚起了秘书处的草台班子,这些幕僚贪归贪,可只要金钱到位还是能做些实事的。
这样卫紫绫将政务交给卫豹,军务由卫马、卫蛇处理,又让卫鼠、卫羊两人牵头成立了类似锦衣卫机构的‘督查卫’。
负责监督各县县令、卫马、卫蛇等人。
总体来说,整个运行机制算是千疮百孔,可在东瀛这片狭小的地方还是磕磕绊绊地运行起来。
若不是有石见银山、精盐这两项躺着赚钱的生意,说不得一两年的时间东瀛就得被荆棘与卫紫绫这小夫妻俩玩得崩溃。
这样东瀛就这样成了荆棘与卫紫绫的大本营,之后就是水磨工夫,慢慢融合。
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