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的危机解除,但“守护者”行动组并未停歇。沈锐注意到,在雅典案发生前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那幅被标记了“荆棘钥匙”的勃鲁盖尔画作附近,安保系统记录到数次极其微弱的、非授权的射频信号扫描。这绝非偶然。
“他在复盘,或者在策划新的行动。”沈锐在视频会议上指出,“‘代理人’或其手下在评估维也纳的安防反应,或者那幅画本身还有我们未发现的秘密。”
卢卡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也许我们不该总是被动防御。既然他对某些标志性的杰作如此执着,我们何不主动‘邀请’他?”
一个名为“音乐会”的主动诱捕计划开始酝酿。目标是一幅即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进行短期特展的、极具争议性和象征意义的画作——伦勃朗的《夜巡》。这幅画作本身代表了市民武装的集体力量与荣誉,其复杂的修复历史和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无疑对“代理人”及其客户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守护者”与荷兰警方合作,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他们将公开宣传《夜巡》将使用一套“革命性的新型动态安保系统”,并故意泄露部分看似严苛实则留有后门的系统参数到特定的黑市渠道。同时,在展馆内外布下天罗地网,等待鱼儿上钩。
阿姆斯特丹,运河环绕的古老城市。国家博物馆为《夜巡》特展做足了准备,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守护者”行动组的核心成员秘密进驻指挥中心。
伊莎贝尔监控着暗网,很快捕捉到异常。几个与“代理人”网络关联的加密节点开始频繁查询《夜巡》的运输路线、展馆建筑结构,尤其是对那套“新型动态安保系统”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
“他们在研究系统漏洞。”伊莎贝尔报告,“有高度专业的网络攻击迹象,试图渗透我们的模拟系统后台。”
马克协调的荷兰特种部队与博物馆安保融为一体,伪装成各种工作人员,遍布每个角落。沈锐则坐镇指挥中心,统筹全局。
然而,直到特展开幕,《夜巡》安然无恙地悬挂在展厅中央,预期的攻击并未到来。
“他看穿了?”卢卡有些失望。
“不一定。”沈锐盯着监控画面中熙熙攘攘的游客,“他可能改变了策略,或者……目标根本不是《夜巡》本身。”
就在“守护者”注意力集中在《夜巡》上时,阿姆斯特丹另一端的梵高博物馆却传来了警报!一名伪装成游客的窃贼,试图利用参观高峰期的混乱,用特制工具撬开一个展示梵高早期素描的展柜!该窃贼手法粗糙,与“灵猫”或“猫头鹰”的风格相去甚远,更像是个吸引火力的弃子。
几乎同时,伊莎贝尔捕捉到一条从阿姆斯特丹发出、指向“代理人”网络的加密信息,内容简短:“注意力已转移。‘收获者’就位。”
“收获者”!又一个新代号!
“目标是梵高博物馆!但不是那个弃子!”沈锐瞬间明白,“这是调虎离山!真正的‘收获者’在别处!”
警方力量迅速向梵高博物馆调动。果然,在博物馆一个相对冷门的、存放梵高书信和私人藏品的文献库内,保安制服了一名正准备用微型扫描仪高清盗取一批未公开梵高手稿的神秘男子!此人动作冷静,技术设备先进,正是“收获者”!
“收获者”被捕,其设备中被发现存储了大量已扫描的珍贵文献资料,不仅包括梵高的手稿,还有从其他几个欧洲博物馆窃取的、未公开的艺术家信件和创作草图。他的任务并非盗窃实物,而是盗取信息——那些蕴含了创作思路、情感秘密乃至可能影响艺术品估值和学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代理人’的业务范围在扩大。”索菲分析道,“从实体文物到知识产权。这些未公开的信息在黑市上对某些收藏家和研究机构来说,价值不亚于实物。”
审讯中,“收获者”同样对上线一无所知,只通过网络接受名为“档案管理员”的指令。
“档案管理员”……信息窃取领域的专门协调人。
“代理人”网络的专业化分工再次令人震惊。他们不仅偷窃具象的国宝,也开始掠夺无形的文化记忆。
阿姆斯特丹的行动,虽然成功阻止了信息窃取,抓获了“收获者”,但再次体现了“代理人”网络的狡猾和多变性。他们虚实结合,声东击西,难以捉摸。
然而,连续的打击并非没有效果。伊莎贝尔团队通过分析“收获者”和之前落网成员的通讯模式、资金流向的细微变化,发现“代理人”平台近期的活动频率有所下降,资金结算周期变长,新的招募信息也变得谨慎。
“他们在收缩,或者在调整策略。”伊莎贝尔判断,“我们持续不断的打击,让他们感到了压力,运营成本在增加。”
“这是好事。”沈锐目光坚定,“压力会让人犯错。我们要保持这种压力,迫使他露出更大的破绽。”
就在“守护者”持续施压时,一条意想不到的线索浮出水面。卢卡通过一个极其隐秘的渠道,收到了一段模糊的录音,似乎是某个秘密会议的片段。录音中,一个经过扭曲的声音(疑似“代理人”)正在训斥手下:
“……不要再去碰那些标志性的目标了!‘守护者’像疯狗一样盯着!把重心转向‘源头的碎片’……那些尚未被重视,但能拼凑出更大图景的东西……‘缔造者’需要的是钥匙,不仅仅是珠宝……”
录音很短,但信息量巨大。
1. “守护者”的行动确实对他们造成了困扰。
2. 他们调整了战略,转向更低调、更偏门的“源头的碎片”。
3. 最终客户,被称为“缔造者”,其目的似乎是收集能拼凑出某种“更大图景”的“钥匙”。
“钥匙”?这与维也纳的“荆棘钥匙”标记隐隐呼应。“缔造者”……这是第一次出现指代最终客户的代号。
“源头的碎片”、“钥匙”、“缔造者”……这些词汇为“守护者”指明了新的方向。
“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个的、象征性的文物,”沈锐分析,“他们在寻找能揭示某种失落历史、文明秘密或者权力源头的线索。这些‘碎片’可能分散在世界各地,看似不起眼,但组合起来可能具有颠覆性的意义。”
行动组的策略随之调整:
· 伊莎贝尔重点监控与古代文明、失落技术、神秘符号相关的学术数据库和暗网论坛,寻找异常访问和数据窃取迹象。
· 卢卡留意黑市上出现的、不符合常规收藏癖好的冷门物品交易。
· 索菲重新审视所有已发案件,寻找案件中是否隐藏了被忽略的、指向某种更大秘密的线索。
· 马克则准备应对可能发生在偏远考古遗址或小型博物馆的、更隐蔽的犯罪。
“守护者”行动组的工作,就像在编织一张覆盖全球的、无形的守护之网。每一次与“代理人”网络的交锋,无论胜负,都让这张网更加坚韧,也让那个隐藏的平台更加清晰。
从曼谷的金佛到雅典的神像,从阿姆斯特丹的信息到未知的“源头碎片”,沈锐和他的团队跨越洲际,与时间赛跑,守护着人类文明的点点滴滴。
他知道,“缔造者”的野心可能远超想象,“代理人”的网络依然深不可测。但每追回一件文物,每阻止一次信息窃取,每斩断一条犯罪链条,都是对文明火种的一次守护。
站在“守护者”指挥中心,望着屏幕上代表全球文化遗产的无数光点,沈锐的目光穿越了地域与时空。这场守护之战没有终点,但只要黑暗中对文明瑰宝的觊觎存在一天,“守护者”的旗帜就将在里昂的总部,也在世界每一个需要他们的角落,永远飘扬。
他们的故事,是无数个惊心动魄的日夜,是跨越国界的信任与协作,更是对人类共同记忆永不放弃的扞卫。而下一章,或许就将在某个被风沙掩埋的古城,或是某座静谧的乡村教堂,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