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春。成都平原,万物复苏。
外部军事压力的缓和,为月英和诸葛亮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发展期。两人深知,军事上的胜利固然重要,但真正持久的强大,源于内部的稳固与技术的领先。他们将巨大的精力投入到了内政的深耕与“格物致知”的推广之中。
在月英的亲自指导和“诺亚方舟”知识库的支持下,“金鳞”工坊体系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
军工领域:位于西山深处的秘密工坊,开始小批量生产改进型的“震天贰型”火炮。通过优化铸造工艺和炮管比例,炮身重量减轻了约两成,射程和精度却有所提升。工匠们甚至在月英的启发下,开始尝试铸造内填火药和铁渣的“开花弹”,虽然工艺极不稳定,但已展现出可怕的潜力。
民用领域:改良的水力织布机、自动提花机在成都的大型工坊中轰鸣,丝绸、布匹的产量与质量远超以往;应用于丘陵地区的筒车、高转筒车,极大地缓解了山地灌溉的难题;对煤炭的规模化开采和初步洗选,提供了更高效耐烧的工坊燃料;尤其是在键为郡,深井钻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打出了数口深达数十丈的高产盐井和“火井”(天然气),利用管道引火煮盐,效率是传统柴火的十数倍,洁白如雪的“蜀盐”开始行销各地,利润惊人。
农业领域:由月英提议设立的“农事试验田”内,来自交州的占城稻、本地优选的重穗麦等作物正在进行系统化的选育和杂交试验;根据月英记忆、结合本地老农经验编纂的《新编农书》与《便民图纂》,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始在下辖各郡县推广,指导百姓依时令耕作、施肥、防治病虫害。
然而,月英和诸葛亮都意识到,技术的扩散和持续创新,离不开人才的系统化培养。经过长达数月的筹备,一座注定将影响深远的学府——“蜀学”,终于在成都城南正式挂牌成立。
与传统的太学、官学截然不同,“蜀学”由月英和诸葛亮共同倡导,徐庶兼任祭酒,下设四院:
明经院:并非只教儒家经典,而是囊括律法、算学、史策、政论,培养治理人才。
格物院:这是“蜀学”的核心与特色所在,由月英亲自拟定大纲,讲授基础物理(力学、光学)、化学(物质变化)、地理(舆图测绘)、博物(动植物、矿物),旨在探究万物之理。
算学院:由诸葛亮亲自关注,教授《九章算术》及更深入的数学知识,培养精于计算、丈量、统计的专门人才。
农工院:集合了“金鳞”工坊的大匠和富有经验的老农,传授各类手工业技艺、器械制造原理与先进农事技术。
“蜀学”首次明确提出“不拘门第,唯才是举”,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学子,贫寒子弟若能通过考核,不仅学费全免,还提供食宿补贴。此举在士林间引起了巨大轰动,褒贬不一,但无疑为无数底层才俊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开学典礼上,月英对首批数百名年龄、出身各异的学生说道:“……知识并非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力量。望尔等在此,不仅能习得安身立命之本,更能胸怀天下,格物穷理,用你们的智慧与双手,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诸葛亮亦勉励学子:“学以致用,方为真知。望尔等将来,能以此间所学,利国利民,不负韶华。”
朗朗读书声与工坊的轰鸣声、田野的稻浪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荆益大地最动人的乐章。月英站在“蜀学”高高的钟楼上,俯瞰着这座日益繁盛的城市,心中充满了宁静与力量。改变世界,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这日积月累的耕耘与播种中,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