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清晨,露水还沾在青溪书院的石阶上,许明和许亮就背着考篮,在余晚星和张衍之(特意从京城赶回)的陪同下,朝着县试考场走去。考篮里装着笔墨纸砚、干粮和水壶,每一样都由余晚星亲手整理——为了这场县试,兄弟俩准备了整整一年,全家人都盼着他们能顺利通过。
“别紧张,正常发挥就好,爹娘相信你们。”余晚星帮许明理了理衣领,又给许亮递过一块用空间食材做的糕点,“饿了就吃点,保持精神。”张衍之则拍了拍兄弟俩的肩膀:“沉着答题,遇到难题别慌,仔细审题,爹爹在考场外等你们。”
许明和许亮重重点头,眼神里满是坚定。他们跟着其他考生走进考场,回头望了一眼,看到爹娘还在原地挥手,心里顿时充满了力量——为了家人的期待,也为了“科举报国”的初心,他们一定要考好。
县试的第一场是“经义”,考的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与阐释。许明拿到题目后,没有立刻动笔,而是先在草稿纸上梳理思路——他想起许先生说的“结合实际,言之有物”,便决定以《论语》中“富民”的句子为核心,结合“晚星”帮助农户改良农具、打开销路的例子,阐述“为政者需先富民”的观点。
许亮则选择了《孟子》中“仁政”的章节,他结合张衍之蒙冤后百姓的帮助、余晚星诚信经营的经历,写下“仁政不在空谈,而在为民办实事”的论点,字迹工整,逻辑清晰。
第二场考的是“策论”,题目是“如何改善县域农桑”。许明和许亮早有准备——他们跟着余晚星去乡镇考察时,记录了农户在农桑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农具笨重、销路狭窄、病虫害频发等。许明在策论中提出“改良农具、建立产销对接、推广天然除虫法”三个建议,每个建议都结合了具体案例,比如“晚星杂货铺的改良锄头,可提高耕作效率三成”;许亮则补充了“官府牵头组织农桑培训、设立救灾粮仓”的想法,还引用了邻县农户与“晚星”合作增收的数据,让策论更有说服力。
考试期间,余晚星和张衍之每天都在考场外等候。中午送饭时,看到兄弟俩精神状态不错,心里才稍稍放心。有一次,许亮走出考场时说:“娘,策论题正好是咱们之前讨论过的,我写得很顺!”余晚星笑着点头,给他们夹了块肉:“那就好,晚上好好休息,准备明天的考试。”
县试结束后,等待放榜的日子格外漫长。许明和许亮没有放松,依旧每天早起读书,只是偶尔会忍不住打听放榜的消息。余晚星怕他们焦虑,特意带他们去邻县菜园帮忙,让他们在劳作中放松心情。
放榜那天,县城的榜单前挤满了人。余晚星和张衍之带着孩子们挤到前面,逐行寻找许明和许亮的名字。“找到了!许明在第十名!”张衍之激动地指着榜单,余晚星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果然看到了“许明”两个字,眼泪瞬间涌了上来。
“还有许亮!在第十五名!”许兰突然喊道。大家连忙往下看,“许亮”的名字赫然在列——兄弟俩双双通过县试,获得了“秀才”功名!
消息传开,书院的师生、合作的农户、甚至县衙的官员都赶来祝贺。许先生握着许明和许亮的手,欣慰地说:“我就知道你们能行!好好努力,未来定能有更大的成就!”李奶奶提着一篮鸡蛋赶来,笑着说:“两个娃子有出息,以后就是读书人了!”
全家沉浸在喜悦中,张衍之特意在食府摆了几桌宴席,宴请前来祝贺的亲友。席间,许明举起酒杯,对余晚星和张衍之说:“爹娘,谢谢你们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考上举人,不辜负你们的期望!”许亮也跟着点头,眼里满是憧憬。
可就在大家庆祝的时候,那个穿着灰布衫的男人,又一次出现在了食府附近。他听到客人议论“许明、许亮中秀才”,还听说他们计划继续参加科举,脸色瞬间变得阴沉。回到住处后,他立刻写了一封加急信,派人送往京城:“张衍之之子许明、许亮中秀才,且立志继续科考,恐日后进入仕途,成为大人心腹大患,需尽快阻挠其科举之路……”
此时的许明和许亮,还在和同学们讨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对即将到来的危险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石渊党羽已经把目标对准了他们的科举之路,正计划着用更阴险的手段破坏。要是石渊党羽真的下手,比如诬陷他们作弊、买通考官打压,兄弟俩多年的努力会不会付诸东流?余晚星和张衍之又该如何保护孩子们,让他们顺利追求自己的理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