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清晨,青溪书院的读书声伴着露水的清冽,在庭院里缓缓流淌。许明握着书卷,站在银杏树下,反复诵读着《论语》中“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句子,眉头微微蹙起——昨夜先生讲的“家国天下”之理,像一颗石子,在他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大哥,你怎么又早起这么久?”许亮背着书包,揉着眼睛走过来,看到许明专注的模样,也放轻了脚步。许明回头,把书卷递给弟弟:“你看这句话,先生说,读书人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有担当,能为百姓做事。我觉得,咱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许亮接过书卷,认真读了几遍,突然眼睛一亮:“大哥,你是说……咱们要参加科举,以后做官帮百姓?”许明重重点头:“对!之前爹爹蒙冤,咱们体会过无权无势的难处;现在看到娘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辛苦打理店铺,我更觉得,要是能有能力保护家人、帮助更多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
兄弟俩的对话,恰好被路过的许先生听到。先生停下脚步,欣慰地看着他们:“明崽、亮崽,你们能有这样的想法,很好。科举之路虽苦,但只要心怀初心,定能有所成。从今天起,我会给你们加开小课,教你们策论写作和科考技巧,你们愿意学吗?”
许明和许亮立刻躬身行礼:“多谢先生!我们一定好好学,不辜负先生的期望!”
从那天起,兄弟俩的学习节奏变得更紧凑了。每天天不亮,他们就起床在书院的庭院里背书,借着晨光诵读经书;上课时,他们比以前更专注,遇到不懂的问题,课后总会追着先生请教;晚上书院熄灯后,他们还会在房间里点上油灯,继续钻研科考真题,常常学到深夜。
余晚星知道后,既心疼又骄傲。她特意让厨房每天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比如用空间食材做的小米粥、鸡蛋羹,让兄弟俩有精力应对繁重的学习;还在他们的房间里放了护眼的油灯,叮嘱他们不要学得太晚,注意身体。“娘,您放心,我们不累。”许明握着余晚星的手,眼神坚定,“等我们考上了,就能帮爹爹分担,还能保护弟弟妹妹们。”
为了让兄弟俩更好地备考,许先生还特意找来京城传来的科考真题,帮他们分析出题思路。“策论写作,最重要的是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而不是空谈道理。”先生指着一篇真题,“比如这道‘如何改善农桑’的题目,你们可以结合晚星杂货铺改良农具、帮助农户的例子,这样写出来的策论才更有说服力。”
许明和许亮深受启发,开始留意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跟着余晚星去乡镇考察,记录农户在农桑中遇到的困难;还去食府和杂货铺帮忙,观察店铺运营中发现的民生需求。这些经历,让他们的策论写作越来越接地气,得到了许先生的高度评价:“你们的策论有温度、有见地,比很多学了多年的老生写得还好。”
兄弟俩的努力,也感染了书院里的其他学生。有几位同学主动找他们一起学习,大家互相抽查背书、讨论难题,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许亮还发挥自己算术好的优势,帮同学们整理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让大家的学习效率都提高了不少。
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张衍之心里满是欣慰。他每次从京城寄信回来,都会在信里鼓励许明和许亮,还会分享一些京城科举的趣事和注意事项。“爹爹说,京城的书院有很多珍贵的书籍,等咱们去了,就能读到更多好书了。”许亮拿着信,兴奋地对许明说。许明笑着点头:“那咱们更要努力,争取早日去京城书院学习。”
可就在兄弟俩专心备考时,之前给石渊送信的灰布衫男人,又一次出现在了书院附近。他假装成路人,打听许明和许亮的情况,得知他们正在准备科举,还得到了先生的重点培养,立刻回到住处写了一封信:“张衍之之子许明、许亮,立志科举,且学业优异,恐日后成为大人隐患,需尽早设法阻挠……”
此时的许明和许亮,还在灯下认真钻研真题,对即将到来的危险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石渊党羽已经把目光投向了他们,正计划着阻挠他们的科举之路。要是石渊党羽真的下手,比如诬陷他们作弊、破坏他们的学习环境,兄弟俩多年的努力会不会付诸东流?余晚星和张衍之又该如何保护孩子们,让他们顺利参加科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