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刚漫过屋檐,余晚星就提着三个一模一样的陶盆进了柴房。白天观察玉米长势时,她发现一个新问题——空间里用纯灵泉水浇灌的青菜,有几株叶片边缘开始发黄卷曲,像是被“烧”坏了。这让她意识到,灵泉水虽好,但若用量不当,反而会伤害作物,必须尽快找到最合适的稀释比例。
进入空间后,她先从灵泉接了满满一瓢泉水,又拿出三个空碗,按不同比例调配:第一个碗倒1\/3灵泉水、2\/3普通井水,是1:2的稀释比例;第二个碗倒1\/4灵泉水、3\/4普通井水,是1:3的比例;第三个碗只倒1\/5灵泉水,是1:5的比例。每个碗都搅拌均匀后,她才将调配好的水分别倒入三个陶盆,又在每个陶盆里撒了相同数量的青菜籽——这些种子和之前种的一样,都是村里常见的品种,确保实验变量只来自灵泉稀释度。
“希望能找到最合适的比例。”余晚星蹲在陶盆旁,指尖轻轻拂过盆里的黑土。之前种玉米时,黑土地的优势已经很明显,现在若能摸清灵泉的用量,以后种植就能既保证效率,又避免作物异常,大大降低暴露风险。
接下来的五天,余晚星每天都会抽时间进入空间观察。第二天一早,三个陶盆里的青菜籽就都发了芽,但差异已经显现:1:2比例的陶盆里,芽尖长得最快,却有些纤细,颜色偏浅;1:3比例的芽尖粗细适中,翠绿有光泽,看起来最精神;1:5比例的芽尖则长得最慢,叶片也有些蜷缩,像是养分不足。
到了第五天,差距变得更明显。1:2比例的青菜苗虽然长得高,却出现了倒伏的迹象,茎秆支撑不住叶片的重量,歪歪扭扭地趴在土面上,叶片边缘还泛着淡淡的焦黄;1:3比例的青菜苗长势均匀,茎秆粗壮,叶片舒展,高度比1:2的稍矮,却更健壮,没有任何异常;1:5比例的青菜苗则明显瘦弱,叶片发黄,高度只有1:3比例的一半,看起来缺乏活力。
“看来1:3是最合适的。”余晚星心里有了结论。她又仔细检查了1:2比例的青菜苗根部——土壤有些板结,还带着淡淡的异味,显然是灵泉水浓度过高,导致土壤养分过剩,烧坏了根系;1:5比例的土壤则过于干燥,根系虽然完好,却无法吸收足够的养分,影响了生长;只有1:3比例的土壤湿润松软,根系发达,紧紧抓住土壤,没有任何异常。
为了验证结论,她又在空间里选了三块相同大小的黑土地,分别用1:2、1:3、1:5的灵泉稀释水浇灌刚种下的萝卜籽。结果和青菜实验完全一致:1:3比例的萝卜籽发芽最快、长势最好,20天后收获的萝卜个头均匀,清甜多汁;1:2比例的萝卜虽然长得大,却有空心,口感发涩;1:5比例的萝卜个头小,口感也差了不少。
“终于摸清规律了!”余晚星长舒一口气。她赶紧拿出之前准备的小本子,把灵泉的最佳稀释比例、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都记下来——青菜15天可采摘,萝卜20天成熟,玉米30天抽穗,每种作物对应的灵泉用量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有了这份“种植手册”,以后就能精准控制空间作物的生长,既保证品质,又不会出现异常,大大降低了被人发现的风险。
可就在她准备退出空间时,突然听到柴房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余晚星心里一紧,赶紧屏住呼吸,悄悄走到空间边缘,透过柴房的缝隙往外看——月光下,一道佝偻的身影正贴在柴房门口,似乎在偷听里面的动静。
“是黑影!”余晚星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不知道黑影来了多久,有没有听到什么动静,只能一动不动地躲在空间里,祈祷对方不要发现异常。过了一会儿,黑影见柴房里没动静,又悄悄绕到院子里,在种玉米的地方停留了片刻,才转身消失在夜色中。
余晚星直到确认黑影走远,才敢从空间里出来。她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心里满是后怕——幸好刚才没贸然出去,不然肯定会被黑影撞见。同时,她也意识到,黑影对她的监视越来越紧了,以后进入空间必须更加小心,甚至要重新规划进入的时间和地点,避免被对方抓住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