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进入右侧胸腔。与左侧相比,老周的右肺情况更为复杂。巨大的肺大疱不仅数量更多,而且相互融合粘连,如同一个巨大的、布满气泡的畸形囊袋,将残余的健康肺组织挤压、包裹得更加彻底,解剖层次模糊不清。
高清直播画面将这份“残破”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全球观众面前。评论区短暂的寂静,透露出屏幕另一端专家们的凝重。这几乎是在挑战胸外科手术的绝对禁区。
林默的眼神没有丝毫动摇,反而更加锐利。他调整了胸腔镜的角度,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勘探者,仔细审视着这片“地质结构”极其不稳定的区域。
“右侧情况更差。”林默的声音透过麦克风,冷静地陈述着事实,不带任何情绪色彩,“传统意义上的‘靶区’几乎不存在。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手术边界。”
他操纵着精细的器械,没有贸然进行大面积切开,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对孤立的、张力极高的肺大疱作为突破口。
“注意看,”他一边操作,一边进行着实时讲解,这既是为了团队,也是为了全球的同行,“这个疱壁虽然薄,但局部纤维化程度高,具有一定韧性。我们可以利用它。”
他使用特制的电凝钩,以极低功率、极快的速度,在疱壁上划开一个精确的线性切口。气体嘶嘶溢出,巨大的疱囊瞬间塌陷。但林默没有满足于此,他的器械尖端灵巧地探入,避开几条蜿蜒的小血管,轻轻拨开塌陷的囊壁,露出了下方被紧紧压迫、颜色暗红、几乎失去弹性的肺组织。
“这里,”林默的器械点在一片看似毫无生机的区域,“微观结构尚未完全破坏,血供信号微弱但存在。关键是如何在减压后,为它创造一个稳定的空间,并引导其复张。”
接下来的操作,堪称外科艺术的极致展现。林默利用塌陷的疱壁本身,如同一位微雕工匠,进行着精密的裁剪和缝合。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pdS可吸收缝线,将修剪成特定形状的疱壁瓣,与周围相对健康的胸膜或纤维隔进行悬吊、固定,人为地构建出一个微型的、受保护的“穹顶”空间。然后,他小心翼翼地将那片被解放出来的暗红色肺组织,引导、安置进这个新的“庇护所”内,并用了几针关键的缝合,确保其位置稳定,不会在呼吸运动中再次被挤压。
“这不是简单的切除,这是组织工程学在活体上的即时应用。”埃里克医生在会议室内,忍不住对着麦克风低声评论,语气充满了惊叹,“林主任是在用病人自身的‘废料’,重建功能单位!”
右侧的手术,耗时更长,对精力的消耗也更大。林默的额头上不断渗出汗水,巡回护士需要更频繁地为他擦拭。他的动作依旧稳定,但仔细观察,能发现他偶尔会极轻微地活动一下脖颈和肩膀,以缓解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带来的肌肉疲劳。
张浩作为一助,全神贯注地配合着,暴露、吸引、递送器械,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赵德明和刘栋也轮番上阵,在林默的指导下处理一些辅助性的分离和缝合,这对他们是前所未有的锻炼和考验。胡一山主任和他的团队成员,则紧紧盯着屏幕,眼神从最初的震惊,逐渐变为深深的折服与学习。林默不仅在做手术,更是在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全新外科思维的大门。
时间过去了五个小时。
随着右侧最后一个,也是最复杂的一个“功能单元”重塑完成,林默开始进行最终的检查。他仔细探查每一个重建区域,确认没有活动性出血,吻合口严密。
“准备试水鼓肺。”他下达指令。
三助小心翼翼地缓慢鼓肺,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是检验所有缝合是否严密的关键时刻,任何一个微小的漏气点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胸腔镜视野下,那双经过精心重构的肺,随着气流的注入,开始极其缓慢地、部分地扩张。那些被重塑的“迷你肺单元”区域,虽然扩张程度远不如健康肺,但确实有了起伏!更令人振奋的是,经过仔细检查,所有重建区域均未见明显漏气!
监护仪上,老周的氧饱和度,在脱离了纯氧辅助后,竟然艰难而稳定地爬升,并维持在一个远超术前的、相对安全的水平!
这一刻,手术室内外,以及全球无数屏幕前,不知多少人同时松了一口气,甚至有人发出了低低的欢呼。
“手术结束。”林默的声音依旧平静,但仔细听,能察觉到那丝极细微的、如释重负的沙哑。
他放下了器械。
无影灯下,老周那颗曾经被判定近乎绝望的肺,虽然依旧布满疤痕,形态奇特,但它被赋予了新的结构和功能性的希望。林默用超过七个小时的极限操作,在毫米之间,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奇迹重构。
直播画面定格在监护仪那令人鼓舞的数据上。评论区瞬间被各种语言的“bravo!”“Amazing!”“致敬!”刷屏。
而在龙泉医院的手术室里,林默缓缓走到墙边,靠了一下,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极度的精神专注和体力消耗,如同潮水般褪去后,留下的是一片空旷的疲惫,以及……尘埃落定后的平静。
星火,不仅点燃了老周的生命之火,也通过这场全球直播,在世界胸外科的舞台上,燃起了属于中国医生的、耀眼夺目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