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予辰的语言能力如春笋般节节拔高,能清晰地喊出“爸爸”、“妈妈”,并能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基本需求时,另一个标志着幼儿期到来的、让所有父母又爱又恨的阶段,也如期而至——“可怕的两岁”叛逆期,初露峥嵘。
最先显现的迹象,是那个简短有力、掷地有声的“不”字,出现的频率呈指数级增长。以往,给他穿衣服,他会乖乖配合伸手;喂他吃饭,他会张嘴等待。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宝宝,我们来穿这件蓝色的衣服好不好?”
“不要!”小脑袋一扭,干脆利落。
“乖,吃一口胡萝卜,对身体好。”
“不七(吃)!”小手一挥,紧闭嘴巴,眼神坚定。
起初,林星辰和陆见深以为他只是闹小脾气,试图用哄骗或者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解决。但很快他们发现,这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新生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宣告它的存在。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并且急于通过反对来实践这种“自主权”。
考验父母耐心和智慧的拉锯战,在日常生活中频频上演。刷牙像一场搏斗,洗脸如同受刑,换尿布需要斗智斗勇。他坚持要自己用勺子吃饭,哪怕弄得满脸满身都是;他坚持要按电梯按钮,即使身高够不着也要蹦跳着尝试;他坚持要走自己选择的路,即使那条路更远更难走。
一次,出门前,林星辰拿起一双方便穿脱的软底鞋,陆予辰却指着鞋柜里一双系带的小皮鞋,坚定地说:“这过(个)!”
“宝贝,这双不好穿,我们穿这双好不好?”林星辰试图商量。
“不要!这过(个)!”小家伙一屁股坐在地上,开始瘪嘴,眼圈迅速泛红,大有一言不合就山洪暴发之势。
林星辰感到一阵无力感涌上心头, frustration 和疲惫让她几乎想强行把他抱走。这时,陆见深走了过来,他蹲下身,平视着儿子泪眼汪汪的眼睛,没有斥责,也没有妥协,而是用平静的语气说:“你想穿这双鞋,对吗?”
陆予辰抽噎着点头。
“但这双鞋有鞋带,需要爸爸帮你系,而且走路可能没有那双舒服。你确定要穿吗?”
小家伙似懂非懂,但依旧坚持:“要这过(个)!”
陆见深看了林星辰一眼,示意她稍安勿躁。他拿出那双小皮鞋,耐心地帮他穿上,系好鞋带,然后说:“好,我们穿这双。但如果走路不舒服,要告诉爸爸,好吗?”
结果,没走出小区多远,陆予辰就因为鞋底硬、鞋带略紧而开始耍赖要抱。陆见深没有嘲笑他“自找苦吃”,而是抱起他,轻声说:“是不是这双鞋没有那双舒服?下次我们选那双舒服的,好不好?”小家伙把脑袋埋在他颈窝,默认了。
这件事给林星辰和陆见深上了重要一课。面对孩子的“叛逆”,强硬压制往往适得其反,理解和引导才是关键。他们开始调整策略:在安全和非原则性问题(如穿什么颜色的袜子)上,给予他有限的选择权(“穿红色还是蓝色的?”);在原则性问题(如安全、作息)上,则温和而坚定地设立界限。
他们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这不是孩子在故意作对,而是他成长过程中的必要阶段——他在通过说“不”来认识“我”的存在,建立自我的边界。这个过程虽然磨人,却至关重要。
夜晚,当这个白天“叛逆”的小人儿终于带着泪痕熟睡,林星辰和陆见深疲惫地靠在沙发上。
“有时候真被他气死。”林星辰揉着太阳穴。
“正常。”陆见深揽住她,“这说明他在长大,在思考。我们得学着,既给他划清安全的航道,又给他足够乘风破浪的空间。”
这场关于“独立”的宣言,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父母教育智慧的试炼场。在一次次小小的“对抗”与“和解”中,父母学会尊重,孩子学会选择,爱的纽带在规则的框架下,变得更加清晰和坚韧。
(第三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