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城头的战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陆逊一袭青衫立于女墙边,手中黄铜尺轻轻敲击着斑驳的城墙砖。此处砖缝已松,他转身对身后簇拥的将领们说道,魏军若用投石机集中轰击,不出半日便会塌陷。随行的江陵守将朱然闻言,古铜色的脸庞顿时绷紧——这座见证过赤壁硝烟的古城,正在暴露出岁月的裂痕。
三日前,刘封在金陵王宫收到陆逊八百里加急的奏章。绢帛上不仅用朱砂标出江陵、夏口等重镇的防御薄弱点,更附有一张精密的烽燧布局图。江北烽火半日可达金陵,陆逊在奏章末尾写道,然烽燧需与城防互为犄角,方成体系。刘封当夜召见工部尚书,将虎符重重按在沙盘上的江陵位置:举荆襄之力,筑铜墙铁壁!
此刻的江陵城外已变成巨大工地。来自洞庭湖的糯米浆在铁锅里沸腾,工匠们将蒸土与石灰、砂石按秘方混合,再用夯杵层层夯实。这种夯土包砖法虽耗时费力,但筑成的墙体能有效抵御石弹冲击。更精妙的是在城墙内部暗藏杀机——陆逊亲自设计的藏兵洞隐藏在垛口下方,可容纳弓弩手突袭登城敌军。
拦江铁索才是关键。陆逊带众人登上临江的箭楼。脚下长江如练,对岸的魏军水寨隐约可见。他示意工匠展示新打造的铁索:每节铁环粗如儿臂,中间缀满三棱铁刺。枯水期潜入江底暗桩,涨水时升起拦阻敌船。老水军出身的丁奉抚掌大笑:配上霹雳车,管教魏船有来无回!
工程推进并非一帆风顺。这日清晨,巡城的朱然发现新筑的南门瓮城出现裂缝。工匠头跪地请罪:地基处的旧墓穴掏空了土层...正当众人束手时,一队车马驰入工地,甄若身着素色斗篷走下马车。她仔细察看裂缝后,从袖中取出一卷《营造法式》:妾在金陵见过类似情形,可用铁水浇铸网架加固。又轻声道:王上命我带来三年陈绍犒军,将士们饮过热酒再开工不迟。
当夜,江陵守将府邸灯火通明。甄若并未入住准备好的华屋,反而在庭院里摆开数十张竹席,邀请守城将士的家眷共进晚膳。她抱着朱然刚满周岁的小孙女,听老卒之妻诉说江北娘家音讯断绝的忧愁。阿婆莫忧,甄若将蜜饯喂到孩子嘴里,待烽燧建成,江北狼烟半日便知吉凶。她转头对记录的女官吩咐:明日开始在城内设识字班,军眷皆可习读烽火信号。
与此同时,夏口的防御工事正经历更残酷的考验。守将周胤望着江心新设的暗堡被湍流冲垮基座,急得嘴角起泡。陆逊乘小舟亲临险滩,突然指着岸边一片竹林:砍竹编笼,装石沉底!蜀地都江堰千年不毁,正因竹笼固基之法。七日后,当暗堡在竹笼地基上重新立起时,对岸魏军营地响起急促的号角——他们终于意识到,这道长江防线正在变成不可逾越的天堑。
深秋第一场霜降时,荆襄防线的烽燧体系率先建成。某夜魏军试探性夜袭乌林,子时烽火燃起,翌日黎明金陵已收到军报。刘封在观星台远眺西北方向连绵的烽火,对身旁的庞宏感叹:伯言此举,竟将长江化作传递军情的驿道!
而真正的考验发生在冬至前夕。魏将张合亲率艨艟舰队强攻江陵,当先头船只被拦江铁索缠住桅杆时,城头霹雳车发出的火油弹将江面染成赤红。藏兵洞中射出的弩箭如飞蝗蔽日,朱然站在重新加固的瓮城上,看见败退的魏船拖着半截铁索没入晨雾。
捷报传回当日,甄若正在教军眷们辨认烽火信号。当江北捷的狼烟升起时,整个江陵城响起震天的欢呼。她悄悄退到角落,将一枚平安符塞进寄往金陵的家书里——那是用拦江铁索的边角料打磨而成,冰凉的铁片上映出她欣慰的笑容。长江防线终于从图纸变为现实,而这场筑防之战锤炼出的,不仅是坚固的工事,更是军民一心的钢铁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