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周书记的“迪化”:他不是说梦话,他是在点拨我!
周国华那双按在江澈肩膀上的手,温热而有力,像两把铁钳,将江澈牢牢地固定在原地。那句“谢谢你”,每一个字都像滚烫的烙铁,印在了江澈的心上,烫得他一个激灵,混沌的脑子彻底清醒了。
完了。
这是江澈脑海里唯一的念头。
他看着周国华那双灼灼放光的眼睛,那里面没有了往日的沉稳和疲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狂热的兴奋,一种寻到了屠龙之术的将军才有的神采。江澈感觉自己不是被县委书记按着,而是被一头苏醒的雄狮抓住了。
“书记,我……我刚才……”江澈的喉咙发干,他试图解释,试图挽回,“我刚才可能是太累了,有点犯迷糊,说的都是胡话,您千万别当真。”
“胡话?”周国华非但没有松手,反而加重了力道,他摇了摇头,脸上是一种“我早已看穿一切”的笑容,“小江,在我面前,就不用藏了。有些话,的确不适合在桌面上讲,用这种方式说出来,我懂。”
你懂?你懂什么了?
江澈内心在疯狂呐喊,他感觉自己和一个刚刚接收到外星信号的人产生了严重的沟通障碍。他说的明明是汉语,可书记理解的,似乎是某种来自高维空间的加密信息。
周国华松开手,重新在办公室里踱步,整个人仿佛年轻了十岁,步履间都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劲风。
“卖空气……”他低声重复着这个词,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多么形象,多么大胆,又多么精准!我们这些老脑筋,天天盯着林场的木材,盯着那些树能卖多少钱,算来算去都是一笔亏本账。为什么?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看错了林场的价值!”
他的目光扫过一旁已经彻底石化的陈建军:“老陈,你觉得林场最值钱的是什么?”
陈建军还沉浸在“卖空气”的震惊中没有回过神来,被周国华这么一问,下意识地答道:“是……是那些几十年的红松林?”
“错!”周国华一挥手,斩钉截铁,“最值钱的,是那几十万亩林地产生的生态效益!是它每年吸收掉的巨量二氧化碳,是它涵养的水源,是它净化的空气!这些东西,以前我们觉得是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现在,时代变了!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可以变成实实在在的指标,变成真金白银!”
周国华的脑海中,那次在省城座谈会上,那位京城专家的话语,与江澈刚才那句迷糊的“卖空气”完美地重合、发酵,酿出了一坛让他通体舒泰、醍醐灌顶的绝世美酒。
他想通了。
他彻底想通了江澈的“良苦用心”。
这小子,为什么不用一份报告,或者一次谈话,来提出这个惊世骇俗的想法?
因为他知道这个想法太超前了!
在青阳县这种地方,你跟人说要把空气当商品卖,别人不把你当疯子才怪。就算是他周国华,如果不是之前恰好听过那个讲座,第一反应也绝对是荒谬。
直接提出来,风险太大了。一旦失败,或者引起争议,江澈这个提议者,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他太年轻了,经不起这种风浪。
所以,他选择了用这种“说梦话”的方式!
这是一种何等高明的政治艺术!
首先,这是在保护他自己。梦话,是真是假,可进可退。事情成了,是他无意中的灵光一闪;事情不成,那也只是一句无心的胡话,谁也抓不住他的把柄。
其次,这是在点拨我,考验我!他把这个想法用最通俗、最离奇的方式抛出来,就是想看看,我周国华,有没有这个眼光和魄力,去抓住这个划时代的机会。如果我听完一笑置之,那说明我不过是个庸才,不配去操作这么大的事情。如果我能听懂,能领会,那才说明我们君臣合拍,可以放手一搏!
最后,这是在给我周国华送一份天大的功劳!用这种方式提出来,功劳的主体天然就是他这个“解梦人”,是他这个拍板的县委书记。江澈自己,则可以像以往一样,深藏功与名,继续当他那个与世无争的泡茶秘书。
想通了这三层,周国华再看向江澈时,眼神里已经不仅仅是欣赏,更带上了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
此子,非池中之物。他的智慧,已经不能用“官场”二字来局限了,这是一种近乎于“道”的境界。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书记……您说的这个……卖空气,到底是怎么个卖法?”陈建军终于从呆滞中找回了一点神智,他小心翼翼地问道,生怕自己问得太蠢,惹书记不高兴。他现在是彻底糊涂了,他感觉自己像个闯进了爱因斯坦书房的樵夫,每一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完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这个东西,有个学名,叫‘林业碳汇’。”周国华心情极好,很有耐心地解释起来,“简单说,就是咱们林场这片森林,每年能吸收固定我们大气里的二氧化碳。而那些大工厂,比如火电厂、钢铁厂,它们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国家以后对这个排放,肯定是要收费的。我们就可以把我们林场‘吸收’的这部分‘额度’,卖给他们,让他们来为我们的绿水青山买单!”
陈建军听得云里雾里,但最后那句“让他们来为我们的绿水青山买单”,他听懂了。
“这……这能卖多少钱?”他颤声问道,这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周国华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深沉的夜色,豪情万丈:“我不知道能卖多少钱。但我知道,一旦做成了,别说给你那八百多职工发工资,就是再养八百人,都绰绰有余!你的林场,就不再是县财政的包袱,而是能下金蛋的绿色银行!”
绿色银行!
这四个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陈建军混沌的脑海。他那颗被工资、医药费、上访、骂街折磨得快要停跳的心脏,在这一刻,重新剧烈地搏动起来。他的眼睛里,也亮起了和周国华同样的光。
如果……如果是真的……
他猛地回头,看向那个从始至终都一脸茫然,仿佛灵魂出窍的年轻人。
原来,他不是在说胡话,他是在指点一条金光大道!
陈建军看着江澈的眼神,瞬间变了。从最初的疑惑、不解,到刚才的匪夷所思,现在,已经化作了深深的敬佩和感激。他站起身,对着江澈,笨拙地、深深地鞠了一躬。
“江……江科长,我老陈是个粗人,刚才……是我有眼不识泰山,误会您了。您这番话,是救了我们林场上千口子人啊!”
江澈被他这突如其来的一拜,吓得差点从沙发上跳起来。他手忙脚乱地去扶:“陈场长,您这是干什么,快起来,使不得,使不得!”
他现在感觉自己像一个不小心按下了核弹发射按钮的实习生,所有人都以为他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家,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只是想按那个写着“下班”的按钮,结果按错了。
“使得,怎么使不得!”陈建军却执拗地不肯起身,他抬起头,满脸都是激动和羞愧的红光,“您一句话,就给我们指了条活路。我替林场那几千口子人,谢谢您!”
江澈欲哭无泪。
他求助似的看向周国华,希望书记能出来说句公道话,解救他于水火之中。
可周国华却只是含笑看着这一幕,眼神里满是赞许,仿佛在说:小江啊,你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的功劳,谁也抹杀不掉。
江澈的心,彻底凉了。
他知道,自己今天,又一次,完美地搞砸了自己“躺平”的计划。他不仅没能从林场这个泥潭里脱身,反而一脚踩了进去,并且直接踩到了最中心的位置。
他能预感到,接下来,会有无数的调研、报告、方案、会议,像潮水一样向他涌来。他那刚刚才保住的、未来一周的清闲时光,此刻已经化作了泡影。
“好了,老陈,起来吧。”周国华终于开了口,他扶起陈建军,拍了拍他的肩膀,“有小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剩下的,就是我们怎么把这条路走通了。”
他转过身,目光炯炯地看着江澈,下达了那句让江澈心胆俱裂的命令。
“小江,这件事,不能再等了。你对新事物的理解比我们这些老家伙快。这样,你辛苦一下,今天晚上就别回去了……”
江澈的心跳漏了一拍。
只听周国华继续说道:“你连夜,就这个‘林业碳汇’项目,给我拿一个初步的思路框架出来。明天一早,我要在县长办公会上,把这个事情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