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安口中的“去他那儿蹭饭”,目的地正是武陵市公安局和平区分局的内部食堂。这块招牌,在武陵市的打工族眼里,可是带着一层神秘又实惠的光环。
两块钱,刷卡,管饱。
这价格,放在如今一碗面都要十几二十块的时代,简直像是从上个世纪穿越过来的福利。虽然大伙儿私下调侃,说这食堂的伙食比不上市委市政府那些市直机关的小灶精致、花样多,但绝对能碾压绝大多数普通的行政或事业单位食堂。
原因无他,需求决定供给。分局里待着的都是些什么人?是可能下一秒就要出现场、跟亡命徒搏斗的刑警;是泡在账本海里、一顿饭打断几次又要继续头脑风暴的经侦;是风里雨里、路口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的交警。这些一线岗位,吃饭根本没个准点,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态。因此,分局食堂的核心任务就不是“好吃”,而是“营养、扛饿、能量足”,务必让那些偶尔能准时踩着饭点进来的城市守护者们,能用最短的时间,把最扎实的能量补充到位。
于是,大块的红烧肉、整只的卤鸡腿、油光锃亮的狮子头、堆成小山的米饭和馒头,就成了这里的主角。汤是实实在在的骨头汤,蔬菜也炒得油汪汪的,一切为了快速补充体力。
在这种背景下,秦守业这种社区片儿警,反而成了食堂里最“规律”的存在。只要没有突发警情,他总能准时出现在食堂窗口。打饭的师傅和常来吃饭的同事,没有不认识这张总带着和气笑容的年轻面孔的。
“小秦,今天又是卡着点来啦?”打饭师傅往往会舀上满满一勺肉,笑着打趣一句。
“哎,王师傅,给您添麻烦了。”秦守业会客气地回应,顺便把饭卡递过去。
所以,当李平安灰头土脸、骑着电驴冲到分局门口,给秦守业打电话时,秦守业通常已经打好了两份饭,坐在靠窗的位置上等着他了。一份是自己的,另一份,是算准了那个“猪头”肯定会来蹭饭而多打的。
对李平安来说,这两块钱一顿的食堂饭,不仅仅是省下一顿饭钱,更是他在这个冰冷城市里,能触摸到的、为数不多的、带着体温的“稳定”和“依靠”。
公安系统的工作性质特殊,内部食堂原则上自然是严禁外来人员随意进入的。那扇门,隔开的是两个世界。但原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尤其是基层分局,民警日常工作少不了与社会各阶层打交道,偶尔会有来办事的社区干部、配合调查的当事人、或者其他单位来沟通业务的“生面孔”,到了饭点,被相熟的民警带来食堂凑合一顿的情况,也并非没有。家属子女与外来朋友,一般情况下也自觉的极少见来。
食堂承包的师傅们心里也明镜似的:饭菜做得多,真吃不完也是倒掉,浪费;而且都是由内部人员领着,次数也不多,盘问太仔细,反而让带领的民警脸上挂不住。于是,大家便心照不宣地形成了一种默契:只要是有“自己人”带着,偶尔一两次,便睁只眼闭只眼。
但这道无形的门槛依然存在。绝不可能有随随便便的陌生人能独自混进来就餐——安保纪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谁也说不准这食堂里坐着的人是不是脸上没刻着罪犯的阶级敌人,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样的幺蛾子案情?谨慎点,总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