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后山一处人迹罕至的幽深洞府。
洞内无灯无烛,杨烈盘膝而坐。他并未运功,周身却自然流转着一层淡薄而凝实的金色光晕,映照得洞壁岩石温润生辉,正是他融汇百家所创的“金刚琉璃身”。
他缓缓抬起右手,食指伸出,指尖真气凝聚,欲在坚硬的洞壁上刻划新近领悟的一道运劲路线。
起初,指落处石粉均匀落下,痕迹深邃平滑。但行至中途,他眉头微蹙,指尖真气陡然一滞,变得晦涩不明,那石壁上的刻痕也随之变得深浅不一、杂乱起来,最终戛然而止。
“又失败了……”杨烈心中暗叹。他闭上双眼,试图在识海中重新推演。
霎时间,庞杂的“知见”汹涌而来——少林硬功的刚猛路线、武当心法的柔韧转折、古瑜伽的三脉七轮图谱、甚至源自圣盾会典籍的魔法能量结构、摩根勒菲的冰寒魔力特性……无数种截然不同、甚至互相冲突的运劲法与能量模型,在他脑中同时浮现、碰撞、交织!
“呃!”他闷哼一声,只觉气血一阵逆乱,太阳穴鼓胀剧痛,不得不立刻中止了推演。
脑中那万千流光闪烁的“知见之茧”缓缓平复,却依旧坚固地存在着。
他面前,摊开着两卷书册。《武道融汇纲要》与墨迹犹新的《东方武学精要》。
后者是他重返东方近二十载,融汇徐文武的千年见识、古瑜伽奥秘、少林禅武、武当圆转、蜀中剑器乃至自身野性本能与道心定力的全部智慧结晶。
书中直指“劲”、“气”、“意”的本质,信手一挥,真气可柔如春水蚀石,亦可刚似霹雳碎笋;心念动处,气劲可化无形剑罡,亦可聚为凝实气盾。动若沧海怒涛,静若流云悬空。
单以“技”与“理”而论,他确已臻至前所未有的高峰,海纳百川,自成一格。
若放在江湖,他“剑宗”之名足以开宗立派,受万世景仰。着书立说的成就,凡俗武道的尊荣,他已尽握手中。
然而……
杨烈抬起手,凝视着自己的掌心。气血充盈澎湃,功力已然超凡脱俗。
但他能清晰地“感觉”到,丹田气海之中,那条先天真气大河的增长,已缓慢到令人绝望,如同陷入无边粘稠的泥沼。
若按此速度,欲填满气海,触及下一境界,百年光阴亦恐不足。
更致命的,是那无所不在的“知见障”。知道的太多,反而成了前进的最大阻碍。
“我知晓万法,却不知何为我法。”他低声自语,道出了核心的迷茫。辉煌的成就与停滞的道途,形成了尖锐而无奈的对比。
留在此地,“剑宗”的盛名只会带来更多的俗务与干扰,于突破无益,反是枷锁。
闭门造车,已不可取。需要的是破而后立的决绝!
他长身而起,周身金色光晕内敛,洞府重归昏暗。走到洞口,外面青城山云雾缭绕,生机勃勃,更反衬出他内心的凝滞。
尘缘武学,已被他走到了一个极致。再继续,也只是在原有圈子里打转。
他需要一个契机,一把能打破现有认知框架、直指本源的“钥匙”。
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西方。越过山河,仿佛看到了那片传说中万山之祖、神灵所居的巍峨山脉——昆仑。
圣殿骑士团的龙脉手札、圣盾会马尔科姆的暗示、卡玛泰姬守护者与之的关联……那里,是超越凡俗武学,触及天地规则的地方。
或许,只有在那等真正的秘境圣地,经历向死而生的考验,才能找到斩开“知见之茧”的利刃。
“是时候了。”杨烈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断然。
青城山的云雾,留不住注定要远行的孤影。
洞府依旧,石案上的两卷武学精要静静地躺着,它们记录了一段辉煌的融汇之路,也标志着一个瓶颈的终点,与一段新征程的起点。
下一刻,灰色的身影已如轻烟般掠过树梢,几个起落,便消失在茫茫云海与群山之间,只留下一个坚定不移、直指昆仑的方向。
(本章 完)